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38|回复: 21

吉他在中国的基因与美好的愿望--马志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日收到马志敏先生的来稿,是他在吉他大赛后总结会议上的发言,兹将马先生的发言稿发表于此供大家探讨。 ============================================================= 吉他在中国的基因与美好的愿望 马志敏 在中国上海 第五届全国吉他大赛第3天日程《座谈会—亚洲各国吉他音乐的现状和发展》的发言 时间:2005年1月3日晚 7:30 地点:教育会堂 主持人:吴志浩(上海音乐出版社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原《吉他之友》创始人,上海管乐协会会长)。 说明:原发言是使用提纲,大会后整理成文经本人校订后定稿。 发言者:上海歌剧院艺校,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吉他演奏与教育工作,门下有朱菊华(现任阿联酋音乐学院讲师)、徐宝(徐宝曾荣获全国吉他比赛一等奖,曾在南京艺术学院担任吉他专业讲师,现任四川音乐学院吉他专业讲师,门下有齐文君、杨扬等)、程斌(现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吉他专业)、秧田、杜晓岚、谢莉靖等。 首先感谢这次组委会的这项日程内容,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吉他在中国的基因与美好的愿望》。中国吉他从1984年至2004年已经历20个年头,完成四个程序:(1)已经有了三千万左右的吉他爱好者;(2)吉他考级;(3)国际大赛获取了第一名;(4)音乐学院开设了吉他专业。这四个部分好比一个人诞生的年、月、日、时。就如同中国人传统文化中的生辰八字,人讲“命运”。“命”是指父母的相貌、性格、血型、智商、财富、家庭背景、社会关系。“运”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后天身体状况与财运。吉他是西洋乐器中的弹拨乐,欧美国家吉他界名人是以演奏为主,教学次之。中国吉他界以教学为主,而演奏辞职。例如我们熟悉的塞戈维亚、威廉斯等每年有上百场音乐会。中国吉他界名人往往是定位在教学第一线,再次并不是贬低教学工作,而是以人来说基因不同,中国的吉他界名人中能以演奏为生的唯一一人是杨雪霏。 中国吉他界必须痛苦地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音乐学院毕业后的这些学生今后的出路在哪里?我前面讲的中国吉他界完成得四个程序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管弦乐中是没有吉他编制的,作为弹拨乐仅有一个竖琴,而且还是作为色彩乐器被使用,挑不起大梁(竖琴协奏曲除外)。这种编制与欧美的审美观有关,他们认为弹拨乐在乐队中起破坏作用,有杂音。而东方乐队中弹拨乐特别多,尤其在中国和日本。所以中国和日本吉他在国际大赛中多次获奖也有其必然性,即--,东方人对弹拨乐的感觉特别灵敏。中国诗词名人中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外闻名,写的就是弹拨乐。这首诗对弹拨乐的感觉描写得令人惊叹,只有东方人才能有这种感觉。不少吉他资料讲到贝多芬、肖邦、柏辽兹等大作曲家曾经用动人美妙的语言赞美过吉他,但请不要忘记前两者从未为吉他写过几行音符,柏辽兹也仅仅蜻蜓点水般地写过一点。吉他作品中最出名的《阿兰胡埃斯吉他协奏曲》,是西班牙作曲家罗德里戈写的。成功的原因有两个因素:(1)罗德里戈是一个专门学习过作曲的人(曾师从法国的杜卡斯,与庞塞是同学)。(2)他是西班牙人,吉他对他来说时他的“乡土之音”,以流进他的血液之中。《阿兰胡埃斯》开头使用Flamenco吉他法鲁卡技巧,这是东方弹拨乐的特点,这是吉普赛人的专利。“吉普赛人”的名称是印度在欧洲被叫出来的。印度人演奏喜欢用指甲面触弦。最感人肺腑的第二乐章,在一条弦上反复“玩味”,这使人很自然想到中国古琴、古筝和琵琶的那三张脸。2004年殷彪先生改编的,在广州演出的两场《梁祝》吉他协奏曲,叶登民先生改编在2005年元旦公演的《梁祝》吉他协奏曲是一个很好的开拓,希望今后有更多为吉他而写的原创协奏曲问世。 民族、文化、宗教的不同产生了本民族的审美观与制度。我国吉他界1984-2004年的基因已定好,今后无论如何发展,就是这些基因在起作用。以上讲的这使各顺序就是硬件,吉他界可能有种对前景一片美好的期盼,但这个软件,即今后的理念与目的不明确,就只能在这轮回中轮回,就是死水一潭不会有大发展,因为吉他界20年前要的硬件现在都给你了,接下来要看你的能力了。一个应聘人要求公司给他的条件都齐了,现在要看你的业绩了,你再做不好如果不想承认自己没有能力,有没有业绩,那你还能有什么借口。 如果中国吉他界要想在吉他这个乐器上继续有美好的愿望,不能继承好这西洋乐器欧美人的表现词汇,不能把中国这个弹拨乐大国的审美观、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融入进入,那么接下去的就是第二次轮回—走向衰退。因为从小的方面讲,没有在第一线的大批演奏家,没有专业作曲家与演奏家结合诞生的优秀作品(目前,优秀吉他作品中的半壁江山是罗德里戈、庞塞、维拉洛博斯写的,还有半壁江山中的一大半是专门学过作曲的索尔、泰雷加、图里纳、托罗巴、布罗威尔、多米尼科尼、迪安斯等写的,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和法雅的作品基本上是后人改编的),将很难再使吉他占据音乐更大的领域。而将由摇滚吉他帮我们代管(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领地,目前不少人,甚至专业作曲者认为吉他的归宿就是摇滚乐)。 最后,本人认为,如果中国的吉他界同仁们能以创作出优秀作品、培养出优秀人才为理念,教师与学习者都能有良好的艺术与文化素质,加上在出版与吉他制作上不断提高,立足于自己各自的吉他圈,服务全国而面向世界,那么中国吉他界就成修成“正果”,打造出一片吉他的“净土乐园”,用这个吉他在中国的基因实现美好的愿望。谢谢大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 14:45:0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15: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另一篇马先生关于担任评委的感想的文章,不日内整理给各位。
发表于 2005-1-11 20: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 我们大家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和开拓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 2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次开玩笑地问图兰朵,一位世界顶级演奏家的演奏出场费大约有多少,她和毛丹丹的回答是几百万到一千万。说明很多人对这个事业还不是太了解。不是给大家泼冷水,而是像Keynes说的那样,大家要有危机感,忧患意识,这样才能开辟新道路。
发表于 2005-1-12 0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 1、喏大的中国不是没有听众!而是知道音乐、知道古典音乐的人少!主要还是教育问题!没有好的园丁那里来健壮的果树开花结果?这自然导致理解音乐的人、需要音乐的人、继承音乐的人少! 2、联系大众的音乐少,失道寡祝!大概能为大众所知的中国现代古典音乐的作品屈指可数,除了梁祝、彝族舞曲还有什么?反过来再看看像 X X 伦、蔡某玲却这样如此地牵动人心,尤其是孩子们为他们的发狂情况实在令人担忧——我们独特的民族艺术在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民族传统的中庸固封下未来会怎样? 3、全国各地的吉他普及和资源分布存在着的巨大差距。总的还是得归根于经济发展。待差距的缩小些的时候;下海的师者自然会被回大众期待的舞台!
发表于 2005-1-14 0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说. 好,赞成!
发表于 2005-1-15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提点异议: 纵观交响乐的发展,他是以教会音乐的发展为基础的,教会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声,合唱为主。文艺复兴器乐得以发展,但还远不及教会音乐,直到巴洛克时期,器乐才与声乐并驾齐驱。古典时期以前的大多数作曲家受教会音乐影响是很深的,像斯卡拉蒂,巴赫等。模仿人声合唱及人声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就成了他们写作器乐作品的重要因素。这就像一个模式,深深的影响到了此后海顿,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的写作。像吉他,竖琴等点式发生乐器都存在音的连贯与持续的问题,很难满足需要,所以用的地方就很少了。 提到中国的作曲我突然想到一个人,那就是萧友梅先生!萧友梅:(1884—1940)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广东中山人。字思鹤,又字雪朋。童年随父寓居澳门。1901年(十七岁)赴日本,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附中、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声乐、钢琴及在东京帝国文科大学攻读教育学。在日本期间,曾参加“中国革命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他曾担任孙中山临时总统府秘书;同年10月,再次出国,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及莱比锡音乐学院攻读,获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归国后任北京教育部编审员,兼并任高等师范学校附设实验小学主任,9月与杨仲等创设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体专修科;在回到北京后,他就谒见了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当时蔡元培已经在北大组织了一个音乐研究会,还发行了一本《音乐杂志》,萧友梅读到该刊物后,便陆续为其撰写文章,并接受蔡元培的邀聘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和音乐研习会导师;1922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成立后,他担任教务主任;1923年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成立,兼任系主任。1926年北洋政府摧残艺术教育,晋令取消各校音乐系,萧友梅被迫南下,在蔡元培支持下于1927年11月在上海建立了“国立音乐院”,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萧友梅初任教务主任,次年任院长。1929年该院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他任校长,直至1940年12月31日病逝于上海。萧友梅是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他毕生主要精力投献于教育事业,同时在音乐创作上也有显著贡献,共写有歌曲一百余首及其它体裁作品。1922年和1923年先后出版了人的创作专辑《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影响较大的歌曲作品有《问》、《卿云歌》、《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等。此外,他还编写了《普通乐学》及许多介绍西洋技术理论的书籍和教材。同时,萧友梅先生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早期音乐人才,如: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李焕之等。他艰苦创业、勤俭办学从严治校、事必躬亲,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不朽的光辉业绩。 但我们还要面对现实的问题,箫先生去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在当时的西方,被公认为是思想最保守的一所音乐院校。箫先生把四部和声,复调等带回中国同时,西方正在轰轰烈烈的研究数列音乐,十二音作曲法等新的技术,从中我们看到,中国的作曲要比国外落后至少半个世纪。如果是王光祈先生回国,那他带回并推广的,就会是诸如《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是我国最早的,带有开创性质的比较音乐学著作),《西方音乐史纳要》,《西方名曲解说》等著作。他的著作中很多观点是比较中西方差异后提出的,而且这些观点很多还具有首创性!王光祈属于思想家一类的人物,他在对外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时候,一直有个强烈的理念,就是试图把中国儒家倡导和平自律和中庸的礼乐文化传遍世界,因为,他坚持认为世界应该建设出音乐人生观来,应该以音乐去培植人类的良知,以弥补法制社会的冷酷无情和种种不及之弊端,王光祈是中国儒文化对外的主要传播实践者。 由于王光祈一直生活在贫病交加中,1936年1月12日,年仅44岁的他病死于德国波恩。王光祈死亡以后,由于他的人生观和国内的一系列激进思潮不相符合,所以,举着西方思想文化旗帜而大反中国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人物们并不看重他,举着苏联革命旗帜倡导暴力革命的共产主义者们也不看重他,王光祈虽然为了自己祖国的强大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骨血,但是,他死后的处境是十分悲凉的,最后,是由他的同乡李劼人悄然把他的骨灰接归成都,借埋在周太玄的墓园中,由住在附近的李劼人照看。1962年,著名作家李劼人意外死亡,1965年,没有人照顾的王光祈的墓,被建设小学校新教室的工程队胡乱抄掉,他的骨灰从此去处不明,当时,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他是个搞音乐的,人们对他光辉的一生便一无所知了。就这样,一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一代中国新音乐开辟者的王光祈,一代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家,最后死无葬身之地了……如果当年人们理解了王光祈,并沿着王光祈的道路这样走下去,中国的文化会象今天这样被动么?!看着现在一个个中国女子模仿西人脱的赤条条的在台上“比美”,看着中国电视中的西班牙斗牛士耍尽花招把牛慢慢折磨死的场景,看着美国的飞弹炸向一群又一群的无辜平民,我们难道不应该想想王光祈当年极力想向外国推销中国儒家的礼乐文化,是有先见之明的么! 马老师的一个观点笔者颇为赞同,即提高教师素质,出版,制作的完善,净化吉他乐土。自身不完善,什么都不懂,怎么叫人家音乐理论界去关注你?!这是吉他界的内因,解决了才有资本去推销自己这个圈子。这个问题不解决根本没资格去谈其他的问题!至于中西融合,这是大趋势,音乐理论界正在努力着。以当今吉他人的能力做这个事情还是相当困难。等我们的问题解决了,把我们自己推销出去了,我想良性循环也就开始了。 有变必有应也。故变于内者应于外,变于外者应于内;变于下者应于上,变于上者应于下……”(《皇极经世外篇衍义》卷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5 18:52:2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6 03: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家争鸣,好文章!欢迎大家继续讨论。
发表于 2005-1-17 13: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期望在2005-1-15 18:33:02的发言: 首先提点异议: 纵观交响乐的发展,他是以教会音乐的发展为基础的,教会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人声,合唱为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5 18:52:20编辑过]
非常好的文章! 丁页!
发表于 2005-1-18 17: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从看比赛回来的朋友中了解到。现在的小孩子的水平都很高了。而且很多都是用很好的琴,既有上万美金的琴比如Smallman,也有四,五万的琴比如Vowinkel等等。当然多数的琴的价格低一些,不过也多在两万左右。这一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现在的经济情况,客观环境要远远好于以前。由此吉他的发展也应进入一个比较新的时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13 01:30 , Processed in 0.0486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