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典吉他演奏的乐曲,来源于一首著名的小提琴曲。 巴赫写过四部管弦乐组曲,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为巴赫《D大调第三部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优美流畅,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创作于1729年,19世纪德国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曾经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他把原来的D大调转移为G大调,并限定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
此曲是二部曲式,4/4拍。第一段速度徐缓,在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带有宗教虔诚的情感,又像是一个人在沉思、咏唱。
第二段旋律明显地转向属调,它的前半部分情绪显得有些激动不安,是用一系列的音程大跳来表现的。但随后音乐很快又回到主调上来,情绪趋于平静,旋律的进行有向下属方向转调的倾向。这样形成的调性转换使乐曲更加委婉动听,富于变化,最后乐曲在宁静、充满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在这首小提琴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改编成为了上传的这首用古典吉他演奏的巴赫《G弦咏叹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