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在練習曲子時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把曲子彈正確。先挑選一本較具權威性的譜(最好能看原譜),把譜中所有作曲家的標記看清楚、彈正確。第二階段,詮釋。我要做的詮釋是曲式學中音高關係、節奏、節拍、和聲、調式、速度、音強、音區、音色、演奏法、織體等的處理,做全盤考量。其實做到這邊,已經可以耗去相當多的時間了,甚至一輩子都無法做到最好。而我認為這些做得好,就達到所謂音樂性的表現了。第三階段,個人風格。不過我目前想都不敢想,要成就一種自我風格不是那麼容易,這是大師的階段。
為什麼要說這些呢?若是演奏家在舞台上展現一種個人風格,我們似乎可以不帶任何解析的心態去聆聽,好好的享受當下心靈所獲得的,畢竟這些都是很自我的感受。要是我們過於要用些形容詞去解釋,甚至自己不斷幻想這些感受,那都不見得是演奏家在這曲子上所做的理解。
我也不反對大家到演奏會現場去做演奏家技術上的剖析,先不談音樂帶給我們情緒上的影響,若要欣賞曲子本身;也就是作曲家的意圖,在家聆聽唱片或許亦是不錯選擇。加拿大鋼琴家Glenn Gould曾說:「音樂本該是一對一的交互作用,並讓雙方進入一種冥想境界,這種關係,只有獨自聆聽唱片時最接近,而這種互動形態也最接近哲學思考。」他當然也偏激地說:「現場演奏是在討好心不在焉的聽眾。而巡迴演出,簡直像在坐音樂監。」所以他在演奏事業巔峰的三十歲就不再現場演出了,但也因此留下大量珍貴的錄音資產。
這邊要說的是,其實我們認識一位作曲家或演奏家,幾乎都是從唱片中勾勒其形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分析一位演奏家的好壞,在唱片一直重覆播放中,我們聽到了所有細節。若是我們再把同樣欣賞的標準拿到現場演奏是不適用的。
小弟只是說說個人聽演奏會的意圖,也或許不用帶任何意圖去聽,但希望這些剖析對您有些方向的釐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8 21:14:0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