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Byers 學習製作時, 我也問過老師關於力木(或各位所說的音樑)佈局的問題, Byers的佈局是不對稱的, 我看Making Master Guitar中與Hernadez y Aguado 最類似, 力木採六支, 在高音區較疏較短, 低音區較密較長, 中央的一支力木正好黏在面板的接縫上, 低音區三根較長, 高音區兩根較短的, 在高音區的上面另有一支與音孔正下方被稱為Hamonic Bar相接的斜走向力木, 連接處偏離中線約三公分, 接點落在低音區內, 此斜向力木與Harmonic Bar幾乎完全結合,似乎有意圖利用不對稱來增加共振對高低音的解析度.
要是將整個力木佈局反過來會怎樣? 這是我問的問題, 老師的確曾經為一位左撇子這麼做過, 完工後, 先以一般正常的方式裝弦,結論是影響幾乎是沒有, 這證明佈局比較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或是美學上的問題, 而不是影響音質的最重要因素.
那老師試過多少種佈局? 這是我的疑問, Byers共用過兩種形式, 就是Torres 式, 和略經修改的 Hernadez y Aguado 式, 問他為什麼不多試幾種? 老師說人生苦短, 沒有時間去試太多種類的力木佈局.
那麼有什麼要點, 使每一支琴都在完工時達到最起碼的音量音質與音色的要求呢? 在老師的所知範圍之內, 隨時注意面板的共振音頻, 並確實紀錄施工過程中因為增加配件所導致的音頻改變, 是最大的重點.
由裝鑲Rosette之後, 面板隨即進行一連串的刨薄動作, 此時需要測量三個重點, 來決定是否開始下一個步驟, 也就是安裝力木.
Byers 抓的重點是(這可能因個別製琴師而有不同)
重量: 一般Red Western Cedar 約 90 - 100 g, Englement Spurce 約 100 - 120 g
彈力: 固定面板的兩側, 而在琴橋處放上176g 重塊, 測量造成的下陷變型約 0.05 inch. ( 1.27mm)
共振: 一般最大共振音Red Western Cedar 約 在A 到 #A, Englement Spurce 約在 C 到 #C , 測量點在琴橋未來要黏的位置上.
當上述條件符合, 即可以開始上力木, 而力木對面板的貢獻有二, 一是硬度上的改變, 另外是重量上的增加, 硬度增加共振音頻率升高, 重量增加使共振音頻率降低.
根據Byers 一百多次的實驗, Cedar增加力木之後的共振會落在F 到 #F之間, 而更改佈局會使Byers累積的這些寶貴的數據無用武之地, 削去部分的力木, 會使重量減輕, 硬度變小, 這個步驟若有共振音頻的測量, 會較快知道是否可以進入下一個步驟, 黏接側版.
黏上側版之後, 對面板的共振也會產生某些拉扯, 監控此階段是否已達音頻的目標, 再到下一個步驟, 黏接背版.
光以解剖學觀點, 去看吉他製作, 是無法知道過程如何拿捏, 何以名家的琴老是有固定水準的, 我想以上的例子應該可以明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2 13:11:5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