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35|回复: 17

落在淡水的月光--林仁建先生的新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3 01: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peterfang.com/cd-review/linrenjian/under_moon.htm
发表于 2004-7-4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吉他同好 個人的第2張古典吉他專輯, 落在淡水的月光(陳永鑫老師作曲),已於6月20號由風潮唱片公司發行,這是台灣古典吉他音樂走向國際化的一大嘗試。希望各位前輩同好,不吝給予支持指正。目前此專輯在金石堂、誠品、各大唱片通路可購得,歡迎連線風潮試聽網頁如下。(如有需要演奏譜者,請洽陳永鑫老師ahimtan@seed.net.tw )。 http://202.168.205.206/shop/stores_app/Browse_Item_Details.asp?Shopper_id=66776281533276677&Store_id=103&page_id=23&Pid=1&Item_ID=7458&Cat_id=112&shop=6 另外為配合新片宣傳,共四場CD簽名演奏會,不需門票,敬請舊雨新知,攜伴參加。 7/10 (六) 晚上7點桃園市弦音音樂坊Finger Style吉他店前,人行步道 區(桃園市民生路162號,中信飯店旁)。 7/24(六)下午2點台北Fnac法雅克信義新天地A9店, 7/24 (六) 晚上7點台北法Fnac雅克環亞店 7/25(日)下午6點高雄城市光廊 落在淡水的月光專輯序文----林仁建 由於全世界傳統古典吉他的演奏曲目有限,且已被多數吉他演奏家重複錄製的情況下,近十幾年來全世界古典吉他作曲界吹起一陣民族風,一群採用自已民族音樂素材,運用現代樂、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Jazz、New Age…等等不同手法的吉他作曲家大行其道,且十分成功地獲得到吉他演奏家和愛好者的強烈回響,如古巴的Leo Brouwer, 法國的Roland Dyens, 土耳其的Carlos Dominiconi, 美國的Andrew York,巴西的Paulo Bellinati….皆成功的開創出新的音樂語言,不僅代表他們個人的語言,也符合現代人的心靈需求。 個人兩年前有幸參加代表台灣吉他音樂的歷史錄音,演奏台灣古典吉他之父---呂昭炫老師作品集“夕陽河畔”專輯,此專輯曾入圍2002金曲獎。我何其幸運的能和台灣另一位多方位的吉他作曲家陳永鑫先生合作,他用那敏銳的觀察力,將代表台灣本地的景物,民情風俗如:淡水的雨、淡水河、淡水的月光、野台歌仔戲、神明出巡、廟中的梵音祈禱、捕漁船的引擎聲、河港的日出、原住民的口簧琴、教堂的鐘聲、原住民在教堂裏的聖詠、原住民的祭典歌舞…一幕幕如電影配樂般活生生地描繪出來,更展現出陳永鑫先生多元的作曲能力和對吉他的了解深度,僅用一把吉他便呈現出多彩多姿的台灣之美和充份地表現出吉他想像力的聲響極致,其中使用的作曲手法包括西方現代樂的極限主義(Minimalism)、複調音樂(Bitonality)、巴哈式的對位(Counterpoint)、古典樂的和聲(Classical chord progression),印象派德布西點描式樂段(Fragments of Impressionism)、管絃樂編曲手法(Orchestration)、音畫效果(Tone Painting)…,東方的國樂擊鼓點、中國古琴、原住民的教會聖詠、台灣歌仔戲的文武場、哭調、民間北管…皆成功的融為一體。 “淡水綺想曲”這張專輯在練習製作過程中,同樣有多位背後默默付出的好友,首先感謝促成這張CD誕生的長春石化企業的林顯東先生,在金錢或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使大家能無後顧之憂的全力以赴;董運昌老師的推波助瀾,使專輯能順利的發行,同時謝謝福和老師、嘉智專業的錄音技術、一隆用心的後製;熱心參與曲子試聽和錄製過程的游步斌先生及國正,以及我的父母、伴隨著我一路成長的老婆、和聽我的吉他聲長大的一歲女兒佳美,更要謝謝風潮唱片公司的金黛、涵婷及所有為這張專輯付出的同仁們,使我們兩年前的夢想終於實現。 ahimtan@seed.net.twhttp://202.168.205.206/shop/stores_app/Browse_Item_Details.asp?Shopper_id=66776281533276677&Store_id=103&page_id=23&Pid=1&Item_ID=7458&Cat_id=112&shop=6
发表于 2004-7-4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來您是林老師,歡迎、歡迎呢,很喜歡聽你彈的曲子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木心在2004-7-4 19:37:48的发言: 原來您是林老師,歡迎、歡迎呢,很喜歡聽你彈的曲子
呵呵,误会了,Keynes不是林老师,不过,Keynes弹吉他的水平非常了得,音乐素养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到古典音乐论坛看看就知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11: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落在淡水的月光專輯製作人的話-----林仁建 由於全世界傳統古典吉他的演奏曲目有限,且已被多數吉他演奏家重複錄製的情況下,近十幾年來全世界古典吉他作曲界吹起一陣民族風,一群採用自已民族音樂素材,運用現代樂、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Jazz、New Age…等等不同手法的吉他作曲家大行其道,且十分成功地獲得到吉他演奏家和愛好者的強烈回響,如古巴的Leo Brouwer, 法國的Roland Dyens, 土耳其的Carlos Dominiconi, 美國的Andrew York,巴西的Paulo Bellinati….皆成功的開創出新的音樂語言,不僅代表他們個人的語言,也符合現代人的心靈需求。 個人兩年前有幸參加代表台灣吉他音樂的歷史錄音,演奏台灣古典吉他之父---呂昭炫老師作品集“夕陽河畔”專輯,此專輯曾入圍2002金曲獎。我何其幸運的能和台灣另一位多方位的吉他作曲家陳永鑫先生合作,他用那敏銳的觀察力,將代表台灣本地的景物,民情風俗如:淡水的雨、淡水河、淡水的月光、野台歌仔戲、神明出巡、廟中的梵音祈禱、捕漁船的引擎聲、河港的日出、原住民的口簧琴、教堂的鐘聲、原住民在教堂裏的聖詠、原住民的祭典歌舞…一幕幕如電影配樂般活生生地描繪出來,更展現出陳永鑫先生多元的作曲能力和對吉他的了解深度,僅用一把吉他便呈現出多彩多姿的台灣之美和充份地表現出吉他想像力的聲響極致,其中使用的作曲手法包括西方現代樂的極限主義(Minimalism)、複調音樂(Bitonality)、巴哈式的對位(Counterpoint)、古典樂的和聲(Classical chord progression),印象派德布西點描式樂段(Fragments of Impressionism)、管絃樂編曲手法(Orchestration)、音畫效果(Tone Painting)…,東方的國樂擊鼓點、中國古琴、原住民的教會聖詠、台灣歌仔戲的文武場、哭調、民間北管…皆成功的融為一體。 “淡水綺想曲”這張專輯在練習製作過程中,同樣有多位背後默默付出的好友,首先感謝促成這張CD誕生的長春石化企業的林顯東先生,在金錢或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使大家能無後顧之憂的全力以赴;董運昌老師的推波助瀾,使專輯能順利的發行,同時謝謝福和老師、嘉智專業的錄音技術、一隆用心的後製;熱心參與曲子試聽和錄製過程的游步斌先生及國正,以及我的父母、伴隨著我一路成長的老婆、和聽我的吉他聲長大的一歲女兒佳美,更要謝謝風潮唱片公司的金黛、涵婷及所有為這張專輯付出的同仁們,使我們兩年前的夢想終於實現。 仁建敬筆 落在淡水的月光 序 六絃相伴在花都─── 吉他是最多人接觸過的樂器。許多著名的音樂家,如大家所熟知的蕭邦、白遼士等,都曾大力讚賞吉他的表現能力。但是,為吉他作曲的音樂家與其他樂種比較起來,似乎少了很多。主要原因應該是吉他技巧的特殊性,使不熟悉這樣樂器的作曲家難以親近;加上公開發表機會少也是作曲家對吉他音樂不那麼重視的原因之一。 當前的古典吉他界,有一半以上的演奏曲目是改編曲。這種現象一方面突顯了吉他優越的性能,另一方面卻也說明了吉他創作的嚴重缺乏。缺乏音樂作品的樂器,就像沒有文學創作的語言,勢將日漸凋萎;即使改編了再多的作品,也無法建立吉他音樂的主體性。因改編樂曲造成的一時興盛,宛如鏡花水月;若無新曲目的加入,古典吉他在台灣將永遠無法落地生根。我支持音樂是無國界的,好的音樂作品,不管是由那個民族的作曲家來寫,使用了什麼技巧風格,都一樣地教人感動。但是,如果一種樂器不能表現出在地人文的特色,就好像學了英文卻不能拿來介紹自己的家園一樣。 我很欣慰的是長久以來一直有一群好友們,與我在探索這個問題答案的路途上作伴;而其中絕大部分跟我一樣,雖非音樂科班出身,卻對吉他音樂有無比的熱愛。這一本作品集便是這群朋友多年來的批評與鼓勵下的成果。以業餘音樂工作者的身分從事創作十數年來,雖然也有不少為其他樂種所寫的作品,但是引領我進入音樂之門的古典吉他,卻一直是我最鍾情的創作領域。這一本作品集除了收進一部分的散曲或是練習曲,並有兩套極具本土風格的組曲,這是台灣吉他界較少見的形式。基本上,我認為組曲的創作模式較具文學性,也有點像繪畫與電影的藝術風格,很適合用來描寫個人對生活環境的整體印象。因此,當淡江吉他社的學長,也是我的好友游步斌先生(『台灣吉他人物散記』的作者)在一年半前提到將我的作品付梓時,便建議先以組曲為主,既具開創性,也能盡情發揮。 兩個組曲中的「小鎮印象」是在法國留學期間寫就的。那是1995年,我在巴黎的第四年。身為家中長子的我,在異鄉大雪紛飛的冬之夜,不住地想起故鄉的一切,心裡有著莫名的寂寥與逃避責任的愧疚。雪霽月出,就著月光在空蕩蕩的街道上散步,耳邊卻響起似曾相識的音樂聲。約莫十來分鐘,才驚覺那是在自己心裡迴響著的聲音。我加快腳步回到宿舍,畫了幾行五線譜,將那些聲音紀錄下來。寫著寫著,腦海中竟隱約浮現了故鄉彰化溪湖小鎮的景物:親愛的家人、晨霧中挑著扁擔趕早市的小販、在糖廠小公園依偎而坐的小情侶、在阿開伯店門口坐著聊天的鄉親、爬到榕樹上玩卻被毛毛蟲嚇得掉了下來的小孩、老街路底的媽祖宮以及一路吹打繞境的迎神隊伍…這一切印象盡然透過音符,雀躍於紙上。我知道自己無法停筆了!因為創作,讓渴望著故鄉的情懷找到盡情宣洩的出口。在第一個音符落下之際,我確定了表達的樂器;是的,就是吉他。只有這個貼近胸坎的樂器,才能直接傳出我的心聲。 回到台灣,很快地投入大學的語言教育工作。說來,這份工作還是游學長向我推薦的,日後它成為一項穩定的經濟來源,讓我能更安心於音樂創作。後來在一次見面時,游學長再度鼓勵我出版自己的作品,算是對自己多年來的創作有個交代,也能對國內近乎停頓的古典吉他作曲,作出一些貢獻。我從來沒有想過出版自己的作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當然是惱人的經濟因素。游學長胸有成竹的告訴我這個問題他有了答案。 2002年的學校寒假期間,我們在淡水又見了面。他告訴我找到出版的贊助者,也是贊助他出版「台灣吉他人物散記」的人,同樣是淡江畢業的高屆學長林顯東先生。我很高興的聽到這個消息。不久,在游學長的安排下,大家見了面。林學長對古典吉他非常熱情積極。他表示很欣賞我的曲子,同時也同意出版一本具有當代古典特色的吉他譜。「是時候了,也是新一代的神聖任務。」林學長這般鼓勵我。我決定全力以赴! 「淡水綺想曲」便是在這樣的充滿淡江人情味下動筆的。這個具有特殊歷史風味與人文景觀的小城,是幾位好友生命中的交集。淡水的風雨、淡水的日月、悠悠的河、蔚藍的海、樸實而充滿人情味的人們、斑駁而不失昔日風采的建築、淡水的過去與現在,這一切都是當年在淡水羈留過的學子心中永遠的映象。 在決定創作主題之後,我曾經針對作曲風格做了許多試驗,為了做出一些較具本土風味的音色與景象描寫,在幾首樂曲中的技法及句法上採用了現代音樂的一些處理方式。其中甚至多次易稿。像「老街」和「平埔懷想」就各寫了四個版本,其他曲子也是一波三折。 曲子雖然陸續寫了出來,但是若能讓有經驗的演奏家來參與的話,相信對於彈奏這些音樂的演奏者來說應會更加理想吧!此時,林顯東學長建議:台灣的樂譜不僅須要國際化,而且必須不斷地再進化。因此他建議樂譜需要加入更具正確、方便、合理性的指法,以利廣大琴友彈奏,大家一致認為新譜應加入參考指法。因此,游學長推薦卡雷巴洛(Abel Carlevaro)在台灣的重要研究者之一的林仁建先生,參與這本樂譜的試奏與指法安排,甚至進而由敦請林仁建先生來錄製CD。後來,CD的錄製工作再度得到林顯東學長的大力支持。 這實在是一項不輕鬆的工作!寫作期間協助試奏的吉他演奏家仁建兄,需用我亂得可以的手稿,來練曲子找指法。我又常常改版本,仁建兄卻毫無怨言,還得讚美新的版本比原來的好。出身卡雷巴洛門下的仁建兄不單是試彈新曲,更以他的專業知識對指法及曲式方面給了許多寶貴的意見。這套組曲的誕生可說是集合本土吉他作曲家、演奏家、企劃精英合作的第一遭。很顯然這個工作模式將成為日後年輕後進的典範,一想到這一層再辛苦也值得。 除了兩套組曲以外,本書中還收錄了幾首散曲。其中,「飛翔」和台灣Holo語歌曲「哪是會曉飛」是送給我新生的小女兒維蕓。趁著難得的出版機會,表達初為人父的心情與期待。二重奏曲「茉莉花」,是為了林顯東學長、國正學弟等好友聚會時編寫。在回報學長知遇之恩的同時,也算是對傳統音樂如何用吉他演奏,做了一些新嘗試,希望這首曲子能有小樂團的演出效果。兩首有關咖啡的曲子,是對花都巴黎的生活的回憶。「駱駝隊」和「風之舞」是帶著點異國風情的,有著舞蹈的影子。兩首作於十年前的練習曲,則是從為學生所作的多首練習曲中挑選出來的;當時我把一些重要的吉他演奏觀念與技巧融合在裡面,並開始個人風格的實驗。因此,特別挑了兩首印行,以資紀念。 在此,我首先要感謝我的父母,在這三十幾年來對我們子女的付出。雖然時代背景與家庭環境使他們無法受到良好的教育-父親國小畢業,母親未能就學,但他們質樸踏實的性格,對子女教養的開放態度,讓我學會了真誠待人,更讓我可以自由自在地發展。我希望他們會喜歡我的音樂。因為,音樂可能是當年父母親最擔心我過分投入而影響課業,卻又不忍剝奪我的興趣而默默支持的一件事了。值此作品集出版之際,我希望將它獻給他們。愛妻幸玲則是多年來一直支持我創作的繆司。在相識至結褵的十二年裏,有九年我在海外,全賴她真情相守與精神支持。 最後要感謝本書的催生者林顯東先生與游步斌先生。尤其是林顯東學長,他雖然是此次出版的贊助者,卻完全尊重我的慢步調;對其中多次易稿所造成的延宕,自始至終只是熱心的鼓勵我,同時提供他曾經幫助前輩作曲家呂昭炫先生不久前才出版曲譜的寶貴經驗給我。這本譜在這麼多友人、親人關心愛護之下,終於付梓出版,希望能受到大家的喜愛,同時希望在台灣古典吉他創作譜上,樹立一個新的里程碑。 陳永鑫 2004年春節 感谢林仁建先生提供稿件,另外如果有需要CD的可 e-mail到風潮唱片公司的客服信箱webservice@wind-records.com.tw 。 需要譜的e-mail到作曲家陳永鑫老師 ahimtan@seed.net.tw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吉他岛 2004年7月2日更新 -------------------------------------------------------------------------------- ◆ 風潮唱片公司的試聽網頁 ◆ 给所有吉他爱好者的一封信(台湾林仁建) ◆ 夕陽河畔──呂昭炫吉他作品集
发表于 2004-7-5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來抓peter的錯誤唷,是kenbra可不是Keynes啊,呵呵
发表于 2004-7-5 22: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木心兄最近别来无恙呼?我等非常羡慕Keynes的音乐素养,只可惜西安这地方....。反正我就要走了,无所谓!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2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是我的错,两个名字一晃实在相像。
发表于 2004-7-6 07: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台灣的林仁建,很高興和吉他島的各位琴友們,以琴會友。 謝謝方翊老師對個人新專輯在重要版面的介紹和報導。也謝謝站上琴友們對個人新專輯的正面評語,希望自己拋磚引玉的作品,能激起更多華人吉他作曲家去探討自己的音樂語言,只有從自己的文化和土地上去深耕,才能作出與大眾有共同感情和共同呼吸的生命作品,陳永鑫老師的"落在淡水的月光"作品集,即是這樣的動機下寫出來的高度吉他作品。 很感謝在此在有一個開放的發言天地,祝大家 身体健康,事業順利,琴藝精進 仁建敬筆
发表于 2004-7-7 1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載"落在淡水的月光"專輯新聞稿 風潮音樂―― 一個讓你深刻無法忘懷的聲音 7月悠揚發行 新聞聯絡人:林曉君(平面、網路) 2218-5881#275 irit@wind-records.com.tw 張秀牋(電視、電台) 2218-5881#272 stella@wind-records.com.tw 周麗娟(電台、活動) 2218-5881#279 iva@wind-records.com.tw  專輯名稱:TCD-5278《落在淡水的月光》  音樂製作:林仁建  執行製作:林顯東  作 曲:陳永鑫  吉他演奏:林仁建  推薦曲目:# 1 落在淡水的月光 # 2 淡水的雨 # 14 巴哈-卡布其諾 吉他大師卡雷巴洛台灣唯一、亞洲唯二嫡傳弟子林仁建古典吉他演奏專輯 落在淡水的月光 一把吉他滿溢著台灣在地的質樸豐美,充分展現出吉他想像力的聲響極致 從印象派德布西點描式樂段、巴哈式的對位,到西方現代樂的極限主義 加上東方國樂擊鼓點、原住民的教會聖詠、台灣歌仔戲、民間北管 兼容並蓄融合了東西方人文色彩,牽引著你對於土地對於家園的情感 「對於一個從未到過台灣的人,聽陳永鑫作曲、林仁建演奏的吉他音樂,就像凝視一幅巨大的油畫。」 ~印第安那大學音樂院吉他教授―Ernesto Bitetti 「仁建以著他對自已土地的熱愛,在台灣吉他音樂全球化的運動中辦演著先鋒者的角色。他深情地詮釋台灣吉他原創音樂,努力地去捕捉台灣的靈魂和美,使得台灣的影像更加豐富了。」 ~美國吉他基金會前主席―Frank Koonce 世界級吉他大師卡雷巴洛(Abel Carlevaro)在台唯一弟子、也是當今台灣古典吉他界首屈一指的專業演奏家林仁建,在歷經二十年波瀾起伏的吉他學習與演奏之路後,終於出版個人全新古典吉他演奏專輯。在台灣古典吉他界沉寂已久的創作型演奏曲,隨著這張專輯《落在淡水的月光》的誕生,勢必將引起最新一波的討論、欣賞與聆聽。 ◎為拜師學藝遠赴南美洲,途中幾經波折、甚至遭遇生命威脅,都不曾動搖林仁建的決心,並且深深感動了世界級吉他大師卡雷巴洛,而終獲首肯收為台灣唯一嫡傳弟子 追溯林仁建與來自烏拉圭的卡雷巴洛大師緣起,是在一次由卡雷巴洛擔任主評審的比賽中,林仁建獲得第一名肯定;並且在這次研習會中,林仁建首次見識到卡雷巴洛的「放鬆演奏技巧」,讓自修苦練的林仁建終於發現自己長期以來的問題癥結;尤其二十年前,台灣甚為缺乏吉他專業的教材與師資的窘境之下,他宛若見到一線曙光,因此下定決心要拜卡雷巴洛為師學藝。 於是,林仁建千里迢迢遠赴南美洲,途中還遭遇空中亂流以致飛機失控直往下掉落、或是海關和移民局官員百般為難、居留簽證遲遲不下來等,甚至卡雷巴洛一度遲疑是否要收他為徒,這些戲劇性的發展絲毫沒有動搖林仁建的決心,他說:「我實在是太愛吉他了,希望全天的生活都有吉他為伴,因此辭去教職,賠完師專教育公費後,前往南美洲跟隨卡雷巴洛學習吉他。」正因著這般堅定的毅力,他幾乎沒留給自己任何退路,於是當他終於站在前往烏拉圭的船的甲板上,他看到首都蒙地維多的燈塔光芒時,才按耐不住內心激動的情緒,喜極而泣,因為下一刻他將如願以償見到卡雷巴洛大師。 ◎林仁建對於吉他的狂熱,更早前就曾經為此忍痛切斷汗腺神經,他始終無悔,並且經卡雷巴洛大師調教後,音樂之路更為坦蕩寬廣 當時的卡雷巴洛大師,一個七十好幾、走路稍有遲緩的吉他演奏家,即使年邁卻仍帶著令人自然敬畏的莊嚴;但在林仁建的眼中,更是一位十足親近和藹的老先生。在林仁建跟隨他學藝的三年中,獲益最大的要屬「做學問的態度」了。他說:「卡雷巴洛經常提醒他,作為一個職業演奏家,每一次上台就必須要有十分的準備,減一分都不可。」 林仁建將練習樂曲的過程比喻成一場場的實驗,包括樂句中的速度、力度、色彩的正確比例、對比、漸層等,都需要一一去試驗,直到找出最適切的表現方式。除此,還必須親自去接觸作曲家,或是閱讀他的傳記、書信,以徹底了解樂曲的內涵,如此一來才能把原創精神精準地表現出來。 表面樸實溫和的林仁建,一拿起吉他,神情自然顯得專注,卻很難想像靈魂底處蓄養著他對於吉他的狂熱。他不止因為拜師學藝所以遠走天涯,在更年輕的學生時代,他就因為手心大量排汗問題不利彈琴,於是在沒有告知家人情況下,獨自一人前往醫院動手術將位於背部的汗腺神經切斷,此後上半身排汗功能停止運作。當時由於背部傷口長達十餘公分,他在醫院足足休養五天無法動彈。 原來在林仁建單純的內在,澎湃洶湧著他對吉他的熱愛和堅持,尤其在他經過卡雷巴洛大師的調教之後,往後的音樂之路也更為坦蕩寬廣了。 ◎深獲台灣吉他之父呂昭炫所肯定的吉他手,以精湛的演奏技巧深情詮釋台灣原創音樂,直到遇見陳永鑫,共同創建台灣古典吉他界的新里程碑 林仁建將自己辛苦所學的專業演奏技法,積極投入台灣的古典吉他界之中。2002年,他即以《夕陽河畔》吉他獨奏專輯入圍金曲獎,前後榮獲台灣許多吉他比賽的首獎,更是台灣吉他之父呂昭炫所肯定的吉他演奏家:「仁建真的了解我的音樂,並為我的作品做了最佳的詮釋。」一個用生命用吉他譜寫絕美樂章的音樂家,今日以他對於土地的熱愛,深情地詮釋台灣原創音樂,以捕捉這塊土地的靈魂和美。 直到2001年全省巡迴演出時,他在友人介紹下認識了陳永鑫,當時陳永鑫已從事音樂推廣工作多時,並且在吉他作曲上累積優異成就。後來雙方在音樂上迸出創作靈感,在百般折騰下,不斷討論、協調、修改,才終於描繪出今日新專輯的輪廓。 一個是精湛琴藝的吉他手林仁建,一個是多方位作曲家陳永鑫,兩人的相遇,平添音樂史上一動人詩篇。素有吉他詩人之稱的董運昌也不禁樂道:「看到林仁建與陳永鑫在演奏與作曲上能有這麼精采的合作,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們是台灣古典吉他界的新里程碑!」 ◎專輯裡收納台灣在地的人文景緻,一幕幕如電影畫面般浮現在六絃旋律中,勾勒出鮮明的懷鄉情感,引人共鳴 這張浮現著淡水景致的吉他演奏專輯《落在淡水的月光》﹙Under the Moonlight﹚,不止收納了林仁建浪漫的愛情印記、陳永鑫過去學生生活的點滴,更捕捉到淡水的雨、淡水的月光,以及在地韻味十足的野台歌仔戲、神明出巡、廟中的梵音祈禱、捕漁船的引擎聲、河港的日出、原住民的口簧琴、教堂的鐘聲、原住民在教堂裏的聖詠、原住民的祭典歌舞……等,一幕幕如電影畫面般鮮明地跳躍在六絃旋律中,彷彿透過一把吉他便滿溢著台灣在地的質樸豐美,並且充分展現出吉他想像力的聲響極致。 一開始,恬淡悠揚的自然音階中泛著德布西點描式的浪漫氛圍,彷彿輕盈的月光划過幽靜的觀音山頭,映照在淡水河上;夜的靜謐與清涼,融化了白天的喧囂和炙熱,也釋放了精靈的自由和微笑。這張結合了聽覺和視覺藝術的音樂專輯,帶給喜愛吉他的朋友一個深刻無法忘懷的聲音,也為古典愛樂迷創造一種全新的聽覺意境。 ◎曲子內涵飽滿豐美,適切地融合東西方人文色彩,正如淡水的景致多姿多采,展現了文化融合的寬大胸襟 精湛的作曲手法透露背後繁複而長遠的歷史,從印象派德布西點描式樂段、巴哈式的對位、古典樂的和聲、複調音樂、管絃樂編曲手法、音畫效果,到西方現代樂的極限主義,加上東方的國樂擊鼓點、中國古琴、原住民的教會聖詠、台灣歌仔戲的文武場、哭調、民間北管,兼容並蓄地融合了東西方人文色彩。 林仁建直讚嘆陳永鑫作曲之精緻,也提到當初要以本身所學的西方演奏技巧來詮釋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曲子時,要恰如其分地表現出這些曲子本有的質地其實不易。然而,正如淡水這充滿人文意象的地方所帶給他的啟發――老街上傳統餅舖點綴著閩南式的樸實,與表面鮮豔妍麗的紅毛城、高雅的歌德式長老教會等歐式建築至今仍構成了一處好風景;它們各有獨到之美,卻又因著彼此相互依存而讓自己顯得出眾,這不正顯現了文化融合的寬大胸襟。 不止聽覺敏銳,林仁建也十分強調視覺帶來的靈感,他認為:「作為一個音樂人,要試著打開眼、耳、心,去感受週遭生活的一切;然後,將這些養分儲存起來,並且慢慢地消化,才能轉化為創作的來源。」 ◎影響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從國小音樂老師、茶壺大哥到手提電唱機,開始了林仁建與吉他的「長跑」,二十年來不變 事實上,林仁建的音樂之路是從一把口琴開始的,那時他國小六年級,外公送給他一把口琴,於是他的音樂故事才揭開了序幕。後來,林仁建在自己練口琴的過程中,發覺自己對於音感的判斷十分具有天賦。於是他想起了一個音樂老師,「她在樂理、音感、節奏、視譜能力的訓練上十分嚴格,每次教一首新歌時總要求同學先把歌譜背起來,比如『我家門前有小河』,就得先記熟譜子『1 76 5 5 6 1 5』。不過很慶幸有老師幫我紮根,所以很多自學的樂器,只要練個三分鐘,把音階位置抓一下,很快就能上手把玩。」而這種注重基本功的「魔鬼訓練」方式也影響了後來擔任小學音樂的林仁建,讓有些學生遠遠地見到他就趕緊躲起來。 林仁建與吉他真正緣起來自一個叫「茶壺」的大哥,他經常黃昏時,一個人拿起吉他坐在石堆上自彈自唱,甚至還把他最愛的〈愛的羅曼史〉前半段傳授給林仁建,只是後來沒來得及把後半段教給林仁建,他就搬走不知去向了,但對林仁建來說,卻因此成了他的「吉他啟蒙老師」。 林仁建回憶道,「當時家裡有台手提電唱機,自己省吃儉用下來的都跑去買唱片。也就是這個時候,聽到了台灣吉他之父呂昭炫老師的作品集〈被遺忘的旋律〉,一首首扣人心弦的曲調,伴我走過苦悶的國中三年。」從此林仁建浸淫於這個六絃世界,至今已二十多個年頭,「吉他吸引我的,因為它僅僅六條弦的簡單構造,卻能發出從心靈深處最真實的共鳴。這正是它的迷人之處!」 ◎國四那年,他開了人生中第一場吉他發表會;即使遭遇挫折,他依然不放棄,直到他終於成為快樂的吉他人 吉他深遂神秘的共鳴,變化無窮的音色,宛若一個小型交響樂團,從最細緻到最恢宏的聲響要求,都毫不遜色地表達出來。林仁建幾乎每天抱著吉他在屋頂上唱歌,尤其對一個不滿當下聯考制度的國中生而言,吉他更是他精神上的避風港;直到國四那年,父母因為掛慮林仁建未來的生活,而在他面前留下失望的兩行淚,他才決定北上補習。 在距離聯考三個月的時間壓力下,做事一向果決的林仁建忍痛封琴,並且在此之前開了人生第一場吉他發表會。那天,林仁建與七、八位好友坐在補習班的教室內,一股淡然的憂傷在空氣中凝結,後來,在林仁建的吉他聲音中逐漸消散,甚至舍監還砌了一壺熱茶,與大家共度一個失眠的夜。 只是因為相信自己,並且用心去傾聽內在真實的聲音:「成為一個吉他人,是我最快樂的事。」林仁建一路跌跌撞撞地走來,即使再辛苦,曾經受到質疑,但他終於兌現了他對自己許下的承諾與夢想,並且透過音樂告訴我們:只要堅定自己的理念,只要給自己多一些的勇氣,我們也可以走在所選擇的路上,快樂地生活著。 ◎活動快訊:林仁建吉他饗宴 7/24(六)14:00 fnac法雅克(台北信義店)╱19:00 fnac法雅克(台北環亞店) 7/25(日)18:00 城市光廊(高雄) 林仁建,台灣新生代最有潛力的古典吉他演奏家,是吉他大師卡雷巴洛(Abel Carlevaro)的嫡傳弟子。 2001年他演奏由台灣吉他之父呂昭炫作曲的專輯《夕陽河畔》,並於隔年入圍金曲獎;2004年在他赴美國印地安那大學音樂研究所(2003全美音樂系排名第四)攻讀碩士學位前夕,他推出全新的古典吉他演奏專輯《落在淡水的月光》,透過他深情的詮釋,我們得以聽見台灣的靈魂和美!更在全球化的運動中,將台灣古典吉他音樂成就推上另一高峰!\r ◎演奏家簡介―林仁建 •1965年生於台灣桃園市。 •1996至1999年獲得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國際學生和大學董事會雙獎學金,並與美國吉他基金會顧問團主席Frank Koonc教授習琴,以十分優異的成績畢業。 •在台灣曾榮獲許多吉他比賽首獎,包括台灣區音樂比賽、全國古典吉他大賽、台北Abel Carlevaro吉他大賽,另外亦曾贏得美國亞歷桑那州Charles Margesun紀念比賽冠軍。 •在 1996至1999年旅居烏拉圭及阿根廷期間曾與當代完美演奏派技法的吉他大師們:Abel Carlevaro、Eduardo Fernandez以及Eduado Issac,習藝三年。 •被視為目前台灣最活躍的吉他演奏家之一,他在電視台、廣播節目裏接受專訪和現場演出,並巡迴演出。 •民國90年10月,他錄製了《夕陽河畔》的吉他獨奏專輯,此專輯亦入圍台灣金曲獎。專輯作曲家及台灣吉他之父呂昭炫先生肯定:「仁建真的了解我的音樂,並為了我的作品做了最佳的詮釋。」 •美國新英格蘭音樂院教授David Leisner曾評論:「你的演奏令我印象深刻!你有著非常流暢的技巧,很強烈自然的音樂性及情緒交流。」在此同時引用Frank Koonce教授的話:「一個非常有天份的學生與音樂性的音樂家。」 •2004年榮獲美國印地安那大學音樂研究所(2003全美音樂系排名第四)的全額獎金和吉他助教一職,於該年8月再度赴美進修。 ◎作曲家簡介―陳永鑫 •1968年生於台灣彰化縣溪湖鎮。 •高中時期,參加建中古典吉他社,始對吉他產生興趣,並開始音樂的探索與自我學習。不久開始嘗試作曲。曾改編多首台灣民謠及Mozart小夜曲K.525等予吉他獨奏或合奏。 •就讀淡江大學期間,參加吉他社,同時加入國樂社,自學琵琶、二胡及大提琴等樂器,並連續兩年帶領樂團,獲得全國比賽優等獎。此期間已有多部小型傳統音樂合奏曲、室內樂作品、歌曲及獨奏器樂曲,但此時主要是改編曲。 •1990年成立新鮮人樂坊,並擔任淡江大學及彰化師範大學吉他社指導老師。自此積極進行音樂推廣工作,包括教學與作曲。常與淡江國樂社合作。除改編多首東西方樂曲,包括《阿蘭布拉宮的回憶》傳統樂器版等,並親自首演吉他與二胡二重奏《西北雨主題變奏曲》。此時並寫有cello五重奏及曲笛與cello二重奏等。 •1992年赴法國巴黎第五大學學習語言學。於巴黎期間開始較廣泛的音樂寫作,現代音樂風格的鋼琴曲《無題》2首及《小鎮印象組曲》皆完成於此一時期。並為了吉他教學,寫成以台灣音樂素材為本的吉他簡易練習曲10首及多風格技巧練習曲6首。此期間並寫作以福佬語及客語為主的童詩及兒歌十數首,代表作品為《哪是會曉飛》。 •2000年學成歸國;隔年開始語言教學工作,但仍不忘音樂創作,並創立賦格吉他音樂教育中心於台中,並寫作《南胡現代技巧練習曲》 (40首)等。 •2002年創作吉他獨奏《淡水綺想曲》(組曲)。「台灣吉他人物散記」(游步斌著)列入台灣當代重要吉他音樂作曲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9-25 23:20 , Processed in 0.0790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