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08|回复: 2

古典時代結束,演奏時代來臨--普雷特涅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4 21: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典時代結束,演奏時代來臨 文/普雷特涅夫 這一篇文章原載2005年9月26日台灣《中國時報》 D8〈文化藝術 〉版〈名家藝言堂〉,是我受《中國時報》委託於九月在東京訪問普雷特涅夫的內容整理,由普雷特涅夫本人同意以第一人稱發表。 近幾年在世界各地接受不同媒體訪問的時候,我常常提到「古典音樂的時代已經結束」這個說法。或許「結束」這個字眼太過強烈,許多人因而直覺認定我是個悲觀主義者,對自己音樂事業的前景不再抱持希望。事實上,我只是客觀陳述時代的變遷罷了。雖然古典音樂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不表示它會就此被塵封起來,或化為灰燼。未來古典音樂的「生命」將在演奏者詮釋下得以延續,而這是長久永恆的事。 首先,我要釐清「古典音樂」、「當代音樂」與「二十世紀音樂」這三個非常容易被混淆的名詞。「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指的是文藝復興之後,十七到二十世紀近代歐洲的主流音樂傳統,「二十世紀音樂」(20th century music,或contemporary music)專指「古典音樂」發展到二十世紀後的樣貌,而「當代音樂」(modern music)是指與古典音樂不同源流的其他當代音樂,例如:爵士樂、搖滾樂、地方流行歌曲……等。 古典音樂三百年就像一座巍峨的山脈,它隨著近代文明的曙光而產生,並且逐漸發展到驚人的高峰,接著擴展成一座座美不勝收的山川丘陵。然而隨著這段進化過程的完成,更上一層樓的高峰是不可能再出現了。我認為,蕭斯塔科維奇第十五號交響曲是古典音樂世界最後一座高山,為三個世紀的古典音樂文化寫下結語。為什麼呢?因為所有以這種音樂語言表達的內容都已經被表達完了,這是藝術潮流發展到頂峰的必然現象。雖然仍有一些作曲家勉力創作,可是無法出現任何能與前人作品相提並論的新意。古典音樂這個存在三百年的「現象」(phenomenon)已經在上個世紀結束。 那麼,那些傳承古典音樂理論訓練,至今仍孜孜不倦創作的前衛作曲家又如何呢?我對他們的定位很清楚,他們是古典音樂發展完備後的末流遺緒,將來只會日漸稀薄隱沒,不可能再成風潮。不信,試問有多少愛樂者真的對這些充其量只是一堆噪音的作品感興趣?我曾經花很長的時間研究這些作品,可是回首省思,覺得自己是在浪費時間。有一回,我認真地拿好幾部布列茲(Pierre Boulez)的作品來欣賞,可是聽到最後,覺得自己好像只拿同一部作品聽了幾次。也許這東西對數學家還有點創意上的趣味,但對古典音樂的體系來說,它只是一些無足輕重的聲音。愈是明瞭整個音樂發展過程的本質,愈是寧可回去重讀每次都讓我發現新意的貝多芬。 後古典體系的嚴肅音樂,會是什麼樣子?我特別強調「嚴肅音樂」,原因在區別與通俗音樂的不同路線。身為作曲家,我自認還在摸索過程,我受的是古典音樂訓練,所以或多或少依然會從古典架構出發。我並不認為我走的方向,能為將來的人們提出答案。真正的答案,得視未來人們的思想及文化環境決定,並有待一位真正的天才來指引。就像早先人們從自身所處環境,創造出自己的音樂語言一樣。最重要的是,那將會是一種全新、有別於過去的音樂理念,一定要是新穎、能觸動人心的。 當然,在古典時代消逝、新的音樂文化未臨的現代,我們無庸擔心古典音樂消失不見。人們總是珍視過往的藝術成就,就像那些輝煌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偉大不朽的繪畫與文學作品,永遠吸引後世人們欣賞與研究。古典音樂雖然已經結束,但是演奏時代正要跨入新階段呢。 音樂生命的延續,不是寄託在枯木死灰的樂譜上,而是掌握在演奏者的手中。如果問我,現代電腦如此精巧,如果把音符輸入電腦,讓它極忠實的演奏樂譜上的一切,不就可以達到「忠實再現」的效果?還需要演奏者做什麼呢?不,那是垃圾!你不能說那些聲音是莫札特或巴赫的作品,因為音樂必須與生命同在! 這個例子也可以回覆我對演奏「忠誠度」的看法。我不認為所謂的「忠於原譜」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什麼是「忠誠」呢?是要忠於記號,還是作曲家的想法?樂譜上的符號只是暗示作曲家的想法,提供演奏者詮釋判斷的材料。我讀譜的時候,會從我的角度理解作曲家的靈感來源、腦子裡的想法與意圖,接著用我的方法,盡一切可能賦予音樂生命。當然,我偶而也會修改一些樂譜上的東西,因為我認為沒有一個作曲家能真正在紙上掌握他所要的一切,這個時候,我得幫他一把。 千萬不要以為作曲家是自己作品最好的詮釋者,這種觀念是天大的錯誤!有時候恰恰相反。就像史特拉溫斯基的芭蕾音樂,史特拉溫斯基的詮釋就遠遠比不上梅塔(Zubin Mehta)或是布列茲精彩,那就是因為演奏家往往比作曲家更知道如何在表演上達到更高層次的效果。另一方面,音樂的演奏得自演奏者對樂譜的解讀,有時還加上自己的創意。即使是那些最標榜「忠實」的演奏者,不過也是提出他個人的看法,所以我們大可不必以為某個演奏家能演出「真正的」柴科夫斯基,因為所有的音樂表演都只是「個人詮釋」而已。 此外,風格的判讀與重現也很重要。個人風格來自個性,即使音樂以多種形式表現,還是能找出一以貫之的個性,就像無論史特拉溫斯基的音樂作品如何千變萬化,還是可以聽出他個人的語言。然而作曲家的風格也一直在進步、發展,並非一成不變,就像威爾第最早期的簡單作品與最後一部歌劇《法斯塔夫》(Falstaff)就有天壤之別,更別說華格納或是貝多芬。所以詮釋者也要能掌握正確而恰當的風格,否則就會扭曲了作品的樣貌。 我總是對出席我音樂會的觀眾心存感激,但是現在音樂產業充斥著讓我相當難受的商業包裝手法。我常半開玩笑的說,我的聽眾來源大部份要歸功唱片公司的優秀包裝師,而不是我的音樂。在商業手法炒作下,現在有太多演奏者像焰火般突然竄起,可是憑的可能是光鮮亮麗的外表或駭人聽聞的八卦。但如果他們無法以演奏維持眾人的興趣,接下來的宿命就是很快被無情的忘記。現在音樂廳愈蓋愈大,透過行銷手法來填充座位的聽眾多了,可是真正從內心感受音樂的人少了。 所以,我總期待那些能從內心感受我的音樂的觀眾,哪怕他只是靜靜坐在偏僻的角落。我會試圖以我最熟悉的語言向人們表達我的情感,像說故事一樣,不讓觀眾感到無聊,並且希望我塑造的整體氣氛與架構能感動他們,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希望聽眾不是到音樂廳趕時髦、湊熱鬧,而要像是走進教堂祈禱,雖然四週都是群眾,但卻能寧靜而專注的,與音樂靈魂進行一對一的溝通。這樣,透過對音樂的愛與欣賞,便能讓內在心靈無比豐富!(2005年10月1日) 作者簡介 米哈伊爾‧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俄羅斯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弗利爾(Yakov Flier)與弗拉先科(Lev Vlasenko)教授,一九七八年獲得柴科夫斯基鋼琴大賽第一名,一九九○年成立俄羅斯革命後第一個私人樂團: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Russian National Orchestra),目前為該團藝術總監。 普雷特涅夫以嚴謹、精確的演奏,還有全然純淨、出類拔萃的精神詮釋,以及對作品充滿深度的新穎解讀風格,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而在他的帶領下,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也是現今俄羅斯少數仍然能在國際舞台綻放光芒並且得到高度肯定的俄羅斯樂團。 身為作曲家,普雷特涅夫的作品囊括各種類型,包括:為鋼琴、長笛、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所寫的五重奏、為小提琴與樂團所寫的《哈薩克主題幻想曲》、為鋼琴與管弦樂團所寫的《隨想曲》、古典交響曲、中提琴協奏曲、聲樂曲《待妳年老時》……等。普雷特涅夫改編的《胡桃鉗》、《睡美人》鋼琴組曲以及《灰姑娘》雙鋼琴組曲更是許多年輕鋼琴家鍾愛的曲目。 過去普雷特涅夫錄製的唱片曾經在美國葛萊美獎、法國坎城古典唱片獎、英國留聲機唱片大獎、法國金音叉唱片大獎、愛迪生唱片大獎、德國回聲唱片大獎……獲獎。由於音樂上傑出的成就,普雷特涅夫在一九八九年得到俄羅斯人民藝術家稱號,並且二度獲頒俄羅斯國家獎,今年再度得到歐洲文化獎的肯定。
发表于 2006-2-2 22: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指挥不太清楚,不过他的钢琴演奏除了新一代演奏家的清晰的风格之外,更多的体现了老一代演奏家们在音乐上的趣味。他的钢琴演出或录音,几乎没有败笔。
发表于 2006-2-19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他指挥的柴6《悲怆》。。不太喜欢,但说不清到底是哪里不喜欢 他的钢琴演奏听过斯卡拉蒂奏鸣曲,觉得动态上处理得略微有些夸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26 17:04 , Processed in 0.0370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