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楷体_GB2312] 文艺批评家蔡翔先生的文化散文集<神圣回忆>一书,以一个生命的生存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命运,社会现象的审视,回顾,引申出对历史,社会,以及人们的生存环境乃至整个文化形态的理性思考。
选文阐明了广告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份时代的“文化档案”。当今社会,广告正成为一种新的文本,它不仅记录了今日城市的匮乏和悄悄骚动的欲望,记录了城市居民的日渐变化的性格心理,同时潜在地影响着城市的世俗进程以及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face]
在今日中国,还有什么能比广告更具煸情力?人们通过广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想像审美和期待。广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购物指南,广告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市民”的世界,它在推销商品的同时,也在推销有关市民的欲望,利益,期待,对世界的看法以及朦胧着的政治文化要求,并且大言不惭地给出种种承诺,“乌托邦”在此重新复活(当然已经是非精神化了)。
伦理的光荣复活
今日城市正生活在这样一种道德失控的危险之中,除了利益,人们已经不知道该怎样确立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金钱使兄弟翻脸,狭窄的居住空间不断激发着居住者相互争吵的动机,老父母被遗弃街头已属惯见,除了一些新闻媒介因其职业的需要尚在那里喋喋不休地主持着正义,市民中间已经很少为之动心。人人都忙于自己的生计,迈着大步向小康社会前进,厮杀激烈的现代社会再一次把“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之类的古老格言悬挂在人们的居室中间。
与此同时,广告商却在那里默默思考(当然是为了推销产品),并且不失时机地引进了伦理主题。
传统文化开始成为商品的前驱,一场广告大战就此打响,西装革履的翩翩少年成了今日的“游子”,农家妇女开始推演“慈母”角色,泗泪滂沱地拥抱着远方归来的儿子(它使我们温情地回忆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当然,“衣锦还乡”的游子不会忘记紧接着献上随身带来的洗衣机或者胃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洋人对中华美德当然称羡不已,深谙民族文化心理的广告代理人,毫不犹豫地让未过门的媳妇为至爱亲朋冲上一杯雀巢咖啡,“共享天伦之乐”。
广告复活了传统伦理的美丽与温情,广告复活了往日的伦理光荣,一种亲情之爱覆盖了丑陋不堪的今日城市,它唤起人们潜在的道德憧憬,一个伦理乌托邦正在广告制作人手中诞生。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6 19:52: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