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61|回复: 20

物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4 10: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类物理学习方法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U/R、E=F/q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 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 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 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经验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不相同的特征,而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结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级的。要转化为高级形式的概括,必须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 六、归纳法 归纳方法是经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因果联系,为认识物理规律作辅垫。第二透过现象抓本质,将一定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归入某个范畴,并找到支配的规律性。完成这一归纳任务的方法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审慎地考察各种事例,并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关系等一系列逻辑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说,然后再运用演绎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直至最后得到物理学的普遍性结论。比较法返回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辩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 七、类比法 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或解决另一种物理现象中的问题的思维方法,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八、假设推理法 假设推理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针对研究对象,根据物理过程,灵活运用规律,大胆假设,突破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内容: 1、物理过程假设 2、物理线路假设 3、推理过程假设 4、临界状态假设 5、矢量方向假设。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好物理必须掌握四点 一:深刻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学习物理必然要接触许多物理定律,这些定律都是历史上许多科学巨人毕生观察和研究的成果,多是从实验得到的。 学习定律不仅要知道它的由来,还应当通过深入思考,把它分解,逐字逐句地吃透、记牢。举例来说,如阿基米德原理,教材上是这样叙述: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个原理应分三步去理解:浮力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只有物体浸入流体中时产生;浮力沿什么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如何求?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当然,“排开”二字要加深理解,它可能是物体体积的一部分也,可能是全部。再进一步理解浮力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是浮力,因而紧贴容器底面的物体就只受上表面的压力,而不会产生浮力。这样结合具体情况,逐字逐句想明白,才能把定律掌握好。一定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二:学会分析问题 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手术刀。当我们拿来一道物理综合题时,就要用这把手术刀,把问题所涉及的物理规律、先后关系、条件、范围全部分析清楚,这时解题思路、步骤也就全部了然于心了。 物理分析这一过程,往往需要结合图形绘制来进行,而不是单纯地沉思冥想。把条件、数据、思维过程清楚的体现在草图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精选精做物理题目 在同学们面前,放着浩如烟海的课外题和来自各种渠道的检测卷。如果把自已埋在题海中,只管做,不去思考通过做此题有什么启示,技巧何在,自已有什么收获,就如同一个人每天种地,而不去收割庄稼一样,把有趣的学习变为被动烦燥的负担。我认为同学们对于物理题要有自已的主动权,要有自已的选择。 做题时,要审视题目的新意,开阔自已的知识面,提高自已的解题技功,增多自已掌握的题目类型。 做题不怕慢,也不求多,但要做好。在题目的旁边要注明它的技巧所在自已的收获,不要把时间用在那些没有新意、雷同的题目上。 四:学会归纳总结 要善于总结知识、整理物理知识。在学过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整个物理课之后,都应进行一次程度不同、范围不同甘共苦回顾。这不止是简单的复习,也是一个横向思索的过程,是知识由杂到精的过程。使得物理知识在头脑中不再是按学习过程的顺序存在,而是有对比地按其应用状态存在,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了。 这种归纳总结必须经过自已的深思后,再用自已的精练语言,或者使用系统表,把它们总结出来,工整地写在笔记本上。这时,笔记本的物理知识就真正成为自已的知识了,这样的知识是不易忘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4 10:50: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知识记忆十五法 http://www.mjun.net 马俊物理网 1.联想法 联想,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联想的特点是思路开阔、富有延展性、灵活性,联想能使脑神经细胞兴奋,在大脑皮层留下清晰的印迹,因而,记忆十分牢固。坚持使用这种记忆方法,有助于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 如在高中教材:"弹性碰撞"一节里,讲述了"一个运动钢球(m1)对心碰撞另一个静止钢球(m2)"的规律,推导出了两钢球碰撞后的速度表达式: 在实际处理问题时,只要记住①、②两式就能解决这一类碰撞问题,而不必要每次解题都要重新推导①、②两式的来龙去脉。学习中学生应用这两式来讨论有关问题时,常常将式中分子项的脚标搞混乱。为澄清这种混乱,可把碰撞现象与公式联系起来看,"由于是m1去碰m2,我们就可把①式中的分子项'm1-m2'视为'm1→m2',即把减号'-'形象地看成为动作指向的箭头'→',把'm1-m2'形象地读作'运动球m1→(去碰)静止球m2'(或称:主动球m1→(去碰)被动球m2)",作了如此联想后,即使以后遇到题目叙述为"运动的B球去碰静止的A球",也能迅速正确地写出表达式来。对于②式中的分子项,则只要记住它是"主动球动量的2倍(2m1v1)"即可。除此之外,①、②两式的分母均相同,无所谓记忆的困难。 2.比较法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记忆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掌握记忆对象;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对象。 如:在学习了机械谐振和电谐振的知识后,可将三个周期公式列出来加以比较;不同之处是根号内的物理量L/g,m/k,LC,这不同之处正是反映了谐振系统不同的固有性质。学习中在使用机械谐振的周期公式,特别是弹簧振子的周期公式时,经常将fK号内的m与k填写颠倒,为此可作这样的对比联想:把"L/g"跟单摆的形状联系起来:摆线L悬挂在上方(对应把"L"写在分数线上方),摆球mg悬挂在下方(对应把"g"写在分数线下方)";把"m/k"形象地联想为:犹如"质量为m的人坐在倔强系数为 k的弹簧沙发上"。 这种比较记忆法,在物理教学中会经常用到,如:比较电阻(和电容)的串、并联特点;比较电场与重力场;比较重量与质量;比较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比较α、β、γ衰变;比较几个守恒定律等等。 一个学生,仅在中学阶段就要学习许许多多的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要记忆很多的概念、规律、公式和数据。仅以高中物理课本为例,学生应该掌握和记忆的物理公式,逐页数起来就达二百个左右(含导出的公式和推导的结论式),何况学生还要在各个学科上"齐头并进"!分散的、片断的杂乱的知识总是记得不多,也不能长期保持,如果抓住了它们内在的规律,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了,就会记得又快又牢。而这种条理化、系统化的办法,就是给知识的"珠子"穿上线索。这样,原先想要记住的"一大堆"公式,便只剩下若干个主要的公式了,就好像一大捧珠子,用一根线穿起来,一下子就全部提起来了。 如:学习了"气态方程"之后,只要记住克拉珀龙方程,就可导出各种条件下的气态方程和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 3.规律记忆法 使用"规律记忆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开动脑筋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良好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极有好处的。 4.谐音法 谐音记忆法是一种巧妙的、用途广泛的记忆方法。它可以化"难"为"易"、变"死"为"活",把晦涩分散、枯燥无味的材料,变得诙谐幽默、流畅易记、轻松有趣。恰到好处的谐音记忆,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产生意味深长的记忆效果,并能激发人的创造精神。谐音记忆的核心,是根据记忆对象的声音编成另一句声音相似的话,来帮助记忆。 距μ与像距v的字母搞混淆,为此,只要记得:物距的"物"读音与拼音字母的"μ"读音相同,凡提到物距时,就谐音地联想到拼音字母"μ",这样就把μ与v的物理概念区分清楚了。 再如:三个宇宙速度的数值记法。可按读音编成谐音的三个短句来帮助记忆: v1=7.9千米/秒(谐音:吃点酒) v2=11.2千米/秒(谐音:要一点儿) v3=16.7千米/秒(谐音:要留点吃) 记忆这组谐音时,把三个谐音短句作为一个故事情节来理解,意思是:一个无钱的酒鬼去讨酒吃,向店家喊道:"吃点酒",店家不允,酒鬼乞讨说:"要一点儿(嘛)",店家当时余酒不多,答道:"要留点(来自己)吃"。作了这样的奇特联想后,就很容易记住这三个宇宙速度。 5.歌诀法 "歌诀记忆法"的核心,是把一些材料编成顺口溜,赋于它们一定的音韵和节律,使材料合辄押韵,朗朗上口,易记易背。有些内容枯燥、零散的材料,难于记忆,这时就适宜借助歌诀来帮助记忆。比如在学习"原子核物理"知识时,常常需要填写核反应方程和判断核反应生成的元素,这就要求学生一般应能记得元素周期表上的前20号元素(化学方面的要求亦是如此),而这些元素名称是单调、枯燥的,可先把它们按序数排列: 1氢、2氦、3锂、4铍、5硼、6碳, 7氮.8氧、9氟、10氖; 11钠、12镁、13铝、14硅、15磷、16硫, 17氯、18氢、19钾、20钙。 然后编成谐音的歌诀形式(按谐音意思分类): 一青、二黑、三黎(明),(颜色类) 四琵、五朋、六弹(琴)(娱乐类) 七蛋、八羊、九幅(画)(物名类) 拾奶瓶(生活类) 一男、二妹、三女(勤)(人称类) 四龟、五羚、六牛(群)(动物类) 七鹿、八鸭、九甲(虫)(动物类) 失街(亭)(典故类) 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离奇、可笑的谐音联想,给学生的印象是相当深刻、牢固的。 6.观察法 进行观察记忆时,必须开动脑筋,分析比较,抓住特征。必须仔细观察、一丝不苟,做到准确无误,而不能"大概是"、"差不多"地马虎从事。学生的观察记忆力一般不强,漫不经心的观察不能帮助他们准确记住应记的对象。这方面经常表现在对一些物理常数的记忆上较为明显。比如记忆万有引力恒量G=6.67×10-11(牛顿·米2/千克2)和普朗克恒量h=6.63×1034(焦耳·秒),学生时常对这两个恒量值发生混淆、模糊,只记得"大约是六点六几……"(不能准确回答)。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万有引力恒量?quot;6.67"的"7"字,犹如"力"字少了一撇,可把"力"与"7"发生联想(或用谐音来联想"力"与"7");普朗克恒量中"6.63"的"3",犹如光子能量符号"ε"(即ε=hv)反过来写。而普朗克恒量值在中学课本里,只在光量子知识中方用到,所以,可把光子能量符号"ε"与"3"发生形象的联想。至于记忆幂指数"10-11"与"10-34",前者为两个"1"组成,后者为两个相邻数字"3"与"4"组成。这样,对它们的记忆就清晰多了。 7.图示法 图示的特点是直观、容易引起联想,从中得到暗示和启发。因此,用图示方法来帮助记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比如: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时,记不清三个物理量ΔE、Q、W的"正、负"符号之规定,可画如下的一个方框示意图。把方框当作研究系统:凡是从外界吸收能量(Q与w)进入系统时为"正"(方框上箭头从外向内示意"吸收"),凡是从系统内部向外界放出能量(Q与W)时为"负"(方框上箭头从内向外示意"放出");凡是内能增加(方框中箭头向上)时ΔE为"正",内能减少(方框中箭头向下)时ΔE为"负"。 8.联系实验法 间接回忆是在中介性联系参加之下实现的再现。利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装置形象、实验的原理图或实验的情节,来跟易混、易忘的知识挂上钩,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quot;光的干涉"知识里,导出了公式。由于这一部分"干涉"知识在学习和应用中重复的机会少;闭书作业时常常将公式写错(分子分母混乱、颠倒),为此,联系实验在干涉实验中(如右图所示的原理图),几何尺寸最长的是暗箱长度L,最短的是光波波长λ,余下的就是双缝间距d和条纹间距Δx--取名"中等量",它们之间的大小顺序为:L》ΔX与d》λ,我们只需将原公式变形记作Δx·d=L·λ的乘积形式,再把它与实验(原理图)中的几何尺寸联系起来,就不难看出这种乘积形式的关系是: "中等量×中等量=最长量×最短最" 9.目标法 在明确识记目的、任务的基础上促进自觉识记的方法。识记的效果与有无识记的要求以及要求的具体程度和要求的长期性大有关系。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抓起: (1)每章导言,交待全章学习的重点、难点及全编中的地位; (2)制订每节课的教学双向目标; (3)适时进行思想教育,讲清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及作用。 使学生记有目标、学有重点,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记忆。 10.因果法 在明确概念、规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达到理解记忆的方法。例如,只有了解了欧姆定律的来龙去脉,知道它只适用于导体,即纯电阻,才能明确在应用焦耳定律时,应首先考虑发热体是否为纯电阻,不能乱套公式Q=UIt及Q=U2t/R。因为此两式是实验定律Q=I2Rt与欧姆定律推导而来的,必须符合欧姆定律的条件,相应地这就从根本上记住了定律及应用条件。 11.表象法 利用某事例在头脑中映象的形象性和概括性而引起记忆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利用熟知的生活事例激发记忆。对"质量一定时、体积大的物质密度小"以及"体积一定时,质量大的物质密度大"的道理想不通、记不住,可借用生活经验:"一斤棉花一斤铁"(质量一样),棉花体积大、密度小以及"大小、形状相同(体积一定)的铜勺和铝勺",铜勺的质量多是因为它的密度大,将抽象转化为具体,使记忆有依托。 (2)利用演示实验中的明显结论,激发理解记忆。如在进行比热概念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理解并牢牢记住"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时间相同),煤油升温快"这个实验结论。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记忆"比热大的吸热多"及"比热小的升温快(其它条件相同)"等规律。 (3)对较难理解的抽象规律,用实验予以具体形象说明,激发深刻记忆。如电学教学中,学生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短接、短路的概念及串并联电路分电流、分电压、分功率的规律往往理解不深,记忆较困难。为此教师可设计如下总结性实验: a.将"220V、100W","220V、60W","220V、15W"三灯泡串联在照明电路中; b.将三灯泡并联在照明电路中; C.将其中任一个灯用导线并联(短接); d.将整个电路(串有保险丝)短路、明显的实验结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12.公式法 利用公式的物理含义进行逻辑记忆的方法。"看公式、记概念(规律),易记又方便。"如从电流强度的定义式I=Q/t出发,理解并记忆"所谓电流强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量。" 13.类比法 比较两个或两类物理量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而达到同化记忆的目的。如学生对一些具有比值定义特点的物理量,往往从纯数学观点去理解,忽略其物理含义。以至于刚弄清密度的含义,碰到比热,又重蹈覆辙。在复习时,通过类比,可将具有此类特点的物理量,如密度、比热、电阻、速度、燃烧值、机械效率等概念的共同点一并讲解,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4.归纳法 将具有相同属性的一类物理知识,依据相互联系,综合归纳成一有机的知识整体,从而达到整体记忆的方法。如学习了力的初步。念后,相继出现了许多不同名称的力,可及时地按力的定义及力的三要素进行归类列表(表略)。通过列表比较,使学生对力的内涵和外延加深理解,便于记忆和学习。 15.复现法 就是为强化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迹而采取多次复习巩固记忆的方法。记忆的大敌是遗忘,与遗忘作斗争的良策便是复习,即所谓"一回生、二回熟"。"复现"一般应注意: (1)及时性。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因而在学习新概念之后,应及时配备目标测试题,当堂的内容当堂复习强化,作业最好当堂完成; (2)反复性。有人经过研究认为,复习的次数,可遵循先密后疏的规律,当复习到十次以上,记忆的对象就很难忘却了。为此,首先必须充分利用复习的机会。例如课前、课后复习、单元全章复习、期中期末复习、毕业升学复习,抓住学生积极迎考的心理,反复(不等于简单重复)进行强化。其次也应注意利用平时的复习机会,例如讲授新旧知识交替部分时,及?quot;挂上钧"、"接上头",这样既自然得体,又省时收效快。 (3)应用性。理科知识比文科知识容易记的原因,不仅在于理科知识间联系的紧密性,还在于理科知识理解记忆多,应用练习多。在反复的练习中,多种感觉及分析器官协同活动,使大脑皮层增加了重现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应答六种物理题型   ■单项选择题的应答    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考查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比较能力。应答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1)直接判断法:利用概念、规律和事实直接看准哪一选项是完全肯定的,将唯一的正确答案选出; (2)排除法:如果不能完全肯定某一选项正确,也可以肯定哪些选项一定不正确,先把它们排除掉,在余下的选项中做认真的分析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选项。单项选项题一定不要缺答。   ■多项选择题的应答    选项中有一个或几个选项是正确的,但不能肯定其它选项一定就是错误的,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直接判断,对犹豫不定的结论不要强行选择,以免影响得分。   ■填空题的应答    填空题不要求书写思考过程或计算过程,但需要有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对概念性的问题回答要确切、简练;对计算性的问题回答要准确,包括数字的位数、单位、正负号等,对比例性的计算千万不要前后颠倒。   ■作图题的应答    主要考查学生作图技能和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图题中,一类是定性的,另一类是定量的。对定性的作图也要认真些,如画光路、力的图标中的箭头等要用直尺,不要太潦草;对定量性的作图一定要准确,如力的图示法解题、透镜中焦点的确定等。   ■实验题的应答    实验题有四类: (1)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2)学生做过的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 (3)教师在课堂上做过的演示实验或画在课本上的实验; (4)根据生活和生产中的要求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   ■计算题的应答    计算题综合性强,必须通过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运算才能完整地解出答案。对有数字运算的题目一般应采取从已知条件开始,每用一次公式就代入一次数字,一步一步地解下去。在解题过程中,能画图的一定要作图辅佐解题;数字与单位要统一。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1: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快速检验选择题答案正误"十法" 一、等效检验法
  所谓等效检验法,是指运用等效代换的方法,将一个较为复杂的未知问题(或过程)转化为熟知的简单问题,从而达到快速检验的目的。
【例1】如图1所示,两根平行放置的长直导线a和b载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电流,a受到的磁场力大小为F1,当加入一与导线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后,a受到的磁场力大小变为F2,则此时b受到的磁场力大小变为( )
  A.F2       B.F1-F2      C.F1+F2      D.2F1+F2
             
   分析:假设把a、b两根导线的上边和下边分别用导线连接起来,等效为一个矩形通电线框,如图2所示。对于矩形通电线框来说,左右两边在外磁场中的受力应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易知A选项正确。
  注:将本题进行巧妙的等效变换,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2】A与B是两束平行的单色光,它们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角分别为rA、rB,若rA>rB则( )
  A.在空气中A的波长大于B的波长     B.在水中A的传播速度大于B的传播速度
  C.A的频率大于B的频率         D.在水中A的波长小于B的波长
  分析:题中指出,A、B两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rA>rB,由折射定律n=sini/sinr可推知nA<nB。将A等效为红光,B等效为紫光,根据由红光到紫光波长、波速减小,频率、折射率增大等特点,很快验证答案A、B正确。

二、极端检验法 把题干或选项中的变化量推向极端,结果即可暴露显现出来。此法叫极端检验法。 【例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R1、R2、R3、R4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ε,内阻为r。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数为U。当R5的滑动触点向图中a端移动时( )    A.I变大,U变小           B.I变大,U变大   C.I变小,U变大           D.I变小,U变小    分析:本题若运用极端法解答十分简便。由图可知,R5的滑动触点向a端移动时,Rab减小,因为题中对可变电阻的阻值未作具体限制,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将滑动触点移动到极端a处,Rab=0,A的示数为零。因此,R5的滑动触点从b向a端移动时,I变小,R总变小。由I总=ε/R总可知,I总变大;再由U=ε-Ir可知,U变小。显然D正确。 【例4】如图4所示,竖直放置的两端封闭的玻璃管中用水银将两段空气柱分开,当周围环境温度下降时,管中水银柱将( )    A.向上移动             B.向下移动   C.保持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分析:本题若采用极端法验证,能别开生面,速得结果。题中对"周围环境温度下降"无具体数值,为此可假设气温下降到极端值--"绝对零度",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气体的压强将变为零,水银因重力作用而下降。所以选项B正确。 三、定性分析检验法 有些物理问题,若能充分利用题给信息,根据掌握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通过进行定性分析和推理,即可简捷的作出判断。   【例5】如图5所示,一宽40cm的匀强磁场区域,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一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导线框位于纸面内,以垂直于磁场边界的恒定速度v=20cm/s通过磁场区域,在运动过程中,线框有一边始终与磁场区域的边界平行。取它刚进入磁场的时刻t=0,在如图6图线中,正确反映感应电流强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是 ( )                图6   分析:本题的常规解法是,对线框运动的全过程分段进行研究,根据电磁感应定律进行判断。如果我们根据题给信息,仅抓住其中一个过程进行分析,即可迅速得到答案。线框从进入磁场到离开磁场的中间过程是"整个线框在磁场中运动",由电磁感应的条件可知,在这一过程中线框无感应电流产生,观察图6中的四幅i-t图线可知,只有C符合这一特点,故C正确。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1: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能量检验法    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自建立以来,就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在今天,这一定律也是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武器。有些问题,若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去分析,能别开生面,使问题迅速解决。 【例6】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若在双缝中一缝前放一红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红光),另一缝前放一绿色滤光片(只能透过绿光),这时( )    A.只有红色和绿色的双缝干涉条纹,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消失    B.红色和绿色的干涉条纹消失其他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依然存在    C.任何颜色的双缝干涉条纹都不存在,但屏上仍有光亮    D.屏上无任何光亮    分析:本题若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考虑,能迅速获解。"以白光为光源,在屏幕上观察到了彩色干涉条纹"说明各种色光都能到达屏幕上。当一缝是红光另一缝是绿光时,已不具备相干条件而不发生干涉现象,但是光的传播具有独立性,光具有能量,他们不能凭空消失,所以屏上仍有光亮。故C选项正确。 【例7】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路面上行驶,它们的质量之比m1:m2=1:2,速度之比v1:v2=2:1。当两车急刹车后,甲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1,乙车滑行的最大距离为s2。设两车与路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不计空气阻力,则( )    A.s1:s2=1:2   B.s1:s2=1:1   C.s1:s2=2:1   D.s1:s2=4:1    分析:本题中汽车的动能转化为系统(汽车和路面)的内能,由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知,减少的动能就等于汽车克服摩擦阻力所做的功,即 mv2/2-0=μmgs, 故s=v2/2μg.∵s∝v2 ∴答案应选D。 五、估算检验法   估算法是解答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些物理问题,若巧妙进行估算,能减去较为繁杂的运算过程,使问题得到快速检验(解答)。 【例8】某人在平直的公路上以一般速度骑着自行车行驶,设所受阻力为车和人总重力的0.02倍,则骑车人的功率接近于( )    A.0.1kW     B.10-3kW     C.1kW     D.10kW    分析:骑车的人和车的总质量约为100kg左右,骑车的正常速度约15km/h,即4m/s。骑车人所受的阻力f=kmg,则P=Fv=fv=kmgv=0.02×100×10×4W=80W。 因此A选项正确。 【例9】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原子量为64。通过估算可知铜中每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 )     A.7×10-6m3  B.1×10-29m3   C.1×10-26m3  D.8×10-24m3 分析:用估算数量级的办法验证本题,能很快获得结果。 我们知道,任何分子(原子)直径的数量级都约为10-10m,其体积约为V0=4πR3/3=4×3.14×(10-10)3/3=0.4×10-29(m3)。故铜原子体积的数量级约为10-29m3。 B正确 六、赋值检验法 赋值法是数学中常用的一种解题方法。若将此法运用到某些物理选择题的解答中,能简化解题程序,给解题带来方便。 【例10】图7示的两种电路中,电源相同,各电阻器阻值相等,各电流表的内阻相等且不可忽略不计。电流表A1、A2、A3和A4读出的电流值分别为I1、I2、I3和I4。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I1=I3    B.I1    注:本题若令M=m ,也可迅速获解。当M=m 时,则A对绳的作用力为mg=Mg ,地面给A的作用力等于零。对照题中选项,只有A选项符合要求。故A正确。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逆向检验法   有些物理问题,若按常规思路来分析求解,比较复杂,假如把问题颠倒过来考虑,即变得非常简单。 【例12】一质量为2kg的滑块,以4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m/s。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    A.0       B.8J       C.16J       D.32J    分析:本题若用功的定义式求解,颇为困难。我们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是引起物体动能改变的原因,而且外力做的功和动能的改变存在着数量上的相等关系,为此,我们可以颠倒过来,根据物体动能的改变来计算外力所做的功。因为本题中物体初、末状态的速度大小相等,故动能相等(即动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在该过程中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零。故A选项正确。 八、作图检验法 利用图线(或示意图)检验,可直观展示物理规律,启发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例13】图9所示为一空间探测器的示意图,P1、P2、P3、P4是四个喷气发动机,P1、P3的连线与空间一固定坐标系的x轴平行,P2、P4的连线与y轴平行,每台发动机开动时,都能向探测器提供推力,但不会使探测器转动,开始时,探测器以恒定的速率v0向正x方向平动,要使探测器改为向正x偏负y60°的方向以原来的速率v0平动,则可( )    A.先开动P1适当时间,再开动P4   B.先开动P3适当时间,再开动P2    C.先开动P4适当时间,再开动P2   D.先开动P3适当时间,再开动P4    分析:解答本题,可先作出探测器的速度变化示意图,然后再进行判断。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以速率v0为半径画弧,使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偏y轴负方向60°,此时探测器速度如图10中OQ所示。开动不同的发动机时,可经探测器在不同方向提供推力。由动量定理可知,开动发动机P1,可使沿x轴正方向的速度减小;开动发动机P4可使沿y轴负方向的速度增大。显而易见,只有A选项正确。 九、排除检验法   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运用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对各个供选答案进行仔细辨析,逐一排除错误选项,最后弃误存正。 【例14】两颗人造卫星A、B绕地球作圆周运动,周期之比为TA:TB=1:8, 则轨道半径之比和运动速率之比分别为( )    A.RA:RB=4:1, vA:vB=1:2      B.RA:RB =4:1, vA:vB =2:1    C.RA:RB =1:4, vA:vB =1:2     D.RA:RB =1:4, vA:vB =2:1    分析:由"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其运行周期越大、绕行速度越小"的规律可知,A卫星的轨道半径必定小于B卫星的轨道半径,绕行速度必然有vA>vB。 故可迅速排除A、B、C选项,选D。 十、整体检验法
十、整体检验法
  整体检验法就是以整体(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解题方法。有些物理问题,若从整体出发加以考虑,可省去较烦琐的推导、运算过程,给解题带来方便。
【例15】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11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0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图12中的( )
    
       图11               图12
  分析:若把小球a、b及连线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它共受四个外力作用,即:重力(Ma+Mb)g;作用在两球上的恒力Fa、Fb;上端细线对系统的拉力N。因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所受外力的合力必为零。因Fa和Fb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重力(Ma+Mb)g的方向竖直向下,所以细线对系统的拉力方向必然是竖直向上的。因此可判断A正确。若不这样分析,而运用"隔离法"分别对两球进行受力分析,再通过推导运算,不仅麻烦,而且还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同一道选择题,有时可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如例14,我们也可以运用"答案代入法"[即:已知TA:TB=1:8,∵T= 2πr/v,∴TA/TB= (2πrA/vA)/ (2πrB/vB)=1/8,故(rA/rB)/ (vA/vB)=1/8 ①。将本题的每一选项的答案分别代入①式满足要求的只有选项B,故B选项正确。] 或"推理法"检验。对于方法的选择,同学们可视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尽量选择灵活、简便的方法进行处理,切不可生搬硬套。本文所使用的方法,也是快速解答选择题的好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4 11:17:5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中的物理小常识 跳高运动员为什么要助跑?   跳高运动员能腾起越过横杆,靠的是助跑的惯性力和起跳蹬地的支撑反作用力。由于惯性力的方向是水平向前的,而支撑反作用力是垂直(或近似垂直)向上的,所以起跳后的身体重心沿着一个抛物线轨迹运动。这个抛物线轨迹的高度,取决于起跳时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的大小,也就是说,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是增加跳高高度的关键。一般说来,应该尽可能增大这两项数值。最大腾起角为90度。然而,由于跳高不是单纯的垂直向上运动,越过横杆还必须有一个向前的力量;再则,还须充分利用水平速度来增大腾起初速度,因此,腾起角应小于90度。至于腾起初速度,则和运动员的素质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腾起初速度越大,跳得就越高。当腾起角一定时,腾起初速度是起决定作用的。 为什么可以用吸管“喝”汽水?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暖水瓶为什么能保温?   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热对流,热传导,热辐射。热的对流主要发生在液体和气体之间,热流上升,冷流下降,通过不断循环达到动态平衡,热的传导发生在热的导体上,热从高温的一端向低温一端传导,热的辐射不需要媒介,它通过辐射的方式向低温处传热。暖水瓶的瓶胆与外壳之间是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导降低了许多,瓶胆内部光滑如镜,降低了辐射,所以暖水瓶能保温。 熟鸡蛋在冷水里浸一下就容易剥壳?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知道水在这一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在我们所遇到物质中,除少数几种以外,大多数都有“热胀冷缩”这样一种物理特性。但是,各种物质的伸缩程度又各不相同。鸡蛋是由于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也不一样。在温度变化不大或温度变化均匀时,还显不出什么,但一到温度剧烈变化时,蛋白和蛋壳的步调就不一致了,当煮得滚热的鸡蛋骤然浸到冷水里时,冷水使它的温度发生很大的变化。蛋壳猛然收缩。蛋白还处在原有温度没缩小体积,这时候就有一部分蛋白被蛋壳挤压进蛋的空头处,随后,蛋白又因温度渐渐降低,也逐渐收缩,由于蛋白、蛋壳和蛋黄的收缩程度不同,这就形成了蛋白与蛋黄的脱离。因此,剥起来就不会连蛋壳带肉一起下来了。 生活小常识(二) 电梯上的特殊感觉  “超重”和“失重”是两种物理现象,地球上任何事物都受重力的作用。如果有力使物体克服重力作向上加速运动,那么就会呈现超重现象。如果物体沿着重力作向下加速运动,就会呈现失重现象。 触电的人是被电"吸"住了吗  常听人们有这种说法:触电时人被电吸住了,抽不开。  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我们知道,不论是否存在电流,在一般情况正导线中、电器中的正、负电荷的电量是相等的,对外的静电作用是相互抵消。即使局部地方偶尔出现少许正、负电荷但不相等,其静电引力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问题出现了,人手触电时,为什么有时不把手抽回来?难道不想抽回来?显然是被吸住了抽不回来。对这一提问可用电流的生理效应来解释。  人手触电时,由于电流的刺激,手会由痉挛到麻痹。即使发出抽回手的指令,无奈手已无法执行这一指令了。调查表明,绝大多数触电死亡者,都是手的掌心或手指与掌心的同侧部位触电。刚触电时,手因条件反射而弯曲,而弯曲的方向恰使手不自觉地握住了导线。这样,加长了触电时间,手很快地痉挛以致麻痹。 这时即使想到应松开手指、抽回手臂,已不可能,形似被"吸住"了。 如若触电时间再长一点,人的中枢神经都已麻痹,此时更不会抽手了。 这些过程都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的。  如手的背面触电,对一般的民用电,则不容易导致死亡,有经验的电工为了判断用电器是否漏电而手边又无验电笔,有时就用食指指甲一面去轻触用电器外壳。若漏电,则食指将因条件反向而弯曲,弯曲的方向又恰是脱离用电器的方向。这样,触电时间很短,不致有危险。当然,电压很高,这样作也会发生危险。 家庭节电小常识 照明节电 日光灯具有发光效率高、光线柔和、寿命长、耗电少的特点,一盏14瓦节能日光灯的亮度相当于75瓦白炽灯的亮度,所以用日光灯代替白炽灯可以使耗电量大大降低。在走廊和卫生间可以安装小功率的日光灯。看电视时,只开1瓦节电日光灯,既节约用电,收看效果又理想。还要做到人走灯灭,消灭“长明灯”。    电视机节电 电视机的最亮状态比最暗状态多耗电50~60%;音量开得越大,耗电量也越大。所以看电视时,亮度和音量应调在人感觉最佳的状态,不要过亮,音量也不要太大。这样不仅能节电,而且有助于延长电视机的使用寿命。有些电视机只要插上电源插头,显像管就预热,耗电量为6~8瓦。所以电视机关上后,应把插头从电源插座上拔下来。   电冰箱节电 电冰箱应放置在阴凉通风处,决不能靠近热源,以保证散热片很好地散热。使用时,尽量减少开门次数和时间。电冰箱内的食物不要塞得太满,食物之间要留有空隙,以便冷气对流。准备食用的冷冻食物,要提前在冷藏室里慢慢融化,这样可以降低冷藏室温度,节省电能消耗。   洗衣机节电 洗衣机的耗电量取决于电动机的额定功率和使用时间的长短。电动机的功率是固定的,所以恰当地减少洗涤时间,就能节约用电。洗涤时间的长短,要根据衣物的种类和脏污程度来决定。一般洗涤丝绸等精细衣物的时间可短些,洗涤棉、麻等粗厚织物的时间可稍长些。如果用洗衣机漂洗,可以先把衣物上的肥皂水或洗衣粉泡沫拧干,再进行漂洗,既可以节约用电,也减少了漂清次数,达到节电的目的。   电风扇节电 一般扇叶大的电风扇,电功率就大,消耗的电能也多。同一台电风扇的最快档与最慢档的耗电量相差约40%,在快档上使用1小时的耗电量可在慢档上使用将近2小时。所以,常用慢速度,可减少电风扇的耗电量。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1: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谜。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揭开谜底的时候就会感悟到物理现象是十分有趣的。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他们为人类服务。     现象:冰棍冒汽。   夏天,热气逼人,吃上一根冰棍才舒服呢!你注意过吗,冰棍从冷藏箱里拿出来往往还冒“汽”哩!这是什么原因呢?   夏天,由于外面的气温比冰棍的温度高得多,冰棍一旦遇到空气就要融化,融化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下降。平时空气里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由于温度突然降低,就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冰棍周围的空气由于温度降低,便容纳不下原来所含的那么多水蒸气了。在这种情况下,多余的水蒸气就结成微小的水珠,形成一团团飘浮着的雾状水滴,经光线照射,就成了白色的水汽。  现象:服装的颜色。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一般说来,深色的东西,对太阳光和辐射热,吸收多,反射少;而浅色的东西,则反射多,吸收少。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现象:多孔的冻豆腐。   豆腐本来是光滑细嫩的,冰冻以后,它的模样为什么会变得象泡沫塑料呢?   豆腐的内部有无数的小孔,这些小孔大小不一,有的互相连通,有的闭合成一个个小“容器”,这些小孔里面都充满了水分。我们知道,水有一种奇异的特性:在4℃时,它的密度最大,体积最小;到0℃时,结成了冰,它的体积不是缩小而是胀大了,比常温时水的体积要大10%左右。当豆腐的温度降到0℃以下时,里面的水分结成冰,原来的小孔便被冰撑大了,整块豆腐就被挤压成网络形状。等到冰融化成水从豆腐里跑掉以后,就留下了数不清的孔洞,使豆腐变得象泡沫塑料一样。冻豆腐经过烹调,这些孔洞里都灌进了汤汁,吃起来不但富有弹性,而且味道也格外鲜美可口。  现象:液体蒸发。 将温度计固定在铁支架的横杆上,观察这时温度计的读数(即室温值)。在温度计的感温泡外包两层干纱布(用纸胶带略加粘贴),并用扇子对着扇风,则可看到其液柱并不发生移动。   把温度计的感温泡连同纱布一起浸没在酒精中,仍可看到温度计的读数不变(酒精温度同于室温)。   当移去酒精瓶后,随着纱布上酒精的蒸发,温度计的读数会明显下降。此刻对着温度计的感温泡扇扇子,温度计的读数就下降得更快。   上述对比演示表明: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扇扇子不能降低物体的温度,只能加快液体的蒸发。  现象:“热得快”。   “热得快”通常是用一种较细的金属管绕制成加热螺圈,管内装有电热丝,并灌入氧化镁粉之类的绝缘材料,把电热丝封装固定在管中间,使其不与管壁接触。电热丝的两端分别与电源线相接。通电后,电流从电热丝中流过,电热丝便发热。   如果把“热得快”浸没在液体中,热量通过液体很快散发出来,这样使液体很快被加热,而且也不会烧坏电热丝。如果让“热得快”在空气中干烧,热量不易散发,金属外管会很快烤焦,甚至烧红,管内的电热丝便会烧断。   由于“热得快”中的电热丝是用镍铁合金制成的细丝,一般较脆、容易震断。“热得快”不能剧烈震动,如果表面有水垢或附着物,可用小毛刷轻轻刷掉,不要用硬物敲击或用小刀刮削。“热得快”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电加热器,可以用来烧开水、热牛奶、煮咖啡等,快捷而方便。 现象:饭菜的香味。    如果我们在厨房里做饭炒菜,在屋外的人也能闻到饭菜的香味。有时候锅里的油才烧热,厨房外面的人就闻到了油香。香味是怎么被人闻到的呢?在烹调的过程中,饭菜的分子有一部分被蒸发到空气中,渐渐地向四面八方运动,当它们钻进我们的鼻孔时,我们就闻到香味了。这个过程叫做扩散现象。正是气体的扩散作用帮助人们闻到了各种气味。   扩散现象不单气体里有,液体里也有。做汤的时候,滴进几滴酱油,即使不搅拌,整个汤里也会逐渐均匀地染上酱油的色泽,并富有酱油的美味。这就是酱油在汤里扩散的结果。   固体之间也有扩散现象。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块铅片和一块金片,分别磨光,压在一起,在室温下(20℃)放置五年,金片和铅片便连在一块,它们互相混合的深度约一厘米。我们知道,在室温下,金和铅是不会熔解的,但是它们的接触面竟生成了一层均匀的铅金合金,这就是扩散作用在固体中玩的把戏。   扩散现象生动地证明,无论是那一种形态的物质,它们的分子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当它们互相接触的时候,彼此就要扩散到对方当中去。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扩散也加快。   现象:膨胀的爆米花。   “砰!”随着一声巨响,爆米花的香气便飘散开来。爆米花个大粒圆,酥脆芳香,是很受欢迎的一种膨体食品。大米经过爆米机一加工,体积陡然胀大好多倍,难怪人们风趣地把爆米机称作“粮食扩大器”哩!那么,米粒是怎样被扩大的呢?   我们知道,密封在容器中的气体,都有一个特别的脾气:温度增高,压强就增大。给爆米机加热的时候,密封在罐里的空气的压强逐渐增大;同时,装在里面的大米逐渐被加热,贮存在米里的水分也逐渐蒸发出来,聚积在铁罐内。罐的温度不断升高,罐内的气压越来越大,这种高压阻止米中水分继续蒸发,使残存在米中的水分也逐渐升温升压,一个个米粒象憋足了气的小气球,只因为受到罐内气压的约束,它们才不能爆开。当罐内气压升高到2—3个大气压的时候(这从气压表上可以看出),便停止加热。这时,爆米花的师傅拿一条长布袋套在爆米机的口上,然后打开盖子。说时迟,那时快,在一声巨响中,大米喷到布袋里了。高温高压的米粒突然进入气压较低的环境中,憋在米粒中的高温高压水分,失去了约束力,便急骤膨胀,使米粒迅速胀大,变成了爆米花。   透过爆米花,使我们看到了“高温高压”的巨大力量。节日的焰火、鞭炮,工地上的爆破,工厂里的蒸汽锤,大力士蒸汽火车头……它们那种有声有色的表演,都是“高温高压”导演出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已成为生产上的强大动力。 现象:接地放电。    地球是良好的导体,由于它特别大,所以能够接受大量电荷而不明显地改变地球的电势,这就如同从海洋中抽水或向海洋中放水,并不能明显改变海平面的高度一样。如果用导线将带电导体与地球相连,电荷将从带电体流向地球,直到导体带电特别少,可以认为它不再带电。生产中和生活实际中往往要避免电荷的积累,这时接地是一项有效措施。   现象:尖端放电。   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叫做正离子。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体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说来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所以尖端附近空气中的电场特别强,使得空气中残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这些高速运动的离子撞击空气分子,使更多的分子电离。这时空气成为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现象。   现象:火花放电。   当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强大的电场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电流。由于电流特别大,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声发光,产生电火花,这种放电现象叫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干燥的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长时间走路之后,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静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这就是火花放电引起的,如果事先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靠近其他金属体,就会避免疼痛。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试一试,在钥匙尖端靠近金属体的时候,,不但会听到响声,还会看到火花。在一些工厂或实验室里,存在大量易燃气体,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电荷导入大地,避免电荷在人体上的积累,以免产生火花放电,引起火灾。
 楼主| 发表于 2006-8-14 11: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米诺骨牌效应…… 在20世纪的最后几分钟里,一项新的多米诺骨牌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北京颐和园体育健康城综合馆和网球馆诞生了。中国、日本和韩国的62名青年学生成功推倒340多万张骨牌,一举打破了此前由荷兰人保持的297万张的世界纪录。从电视画面可看出,骨牌瞬间依次倒下的场面蔚为壮观,其间显示的图案丰富多采,令人惊叹,其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该效应产生的能量是十分巨大的。    这种效应的物理道理是:骨牌竖着时,重心较高,倒下时重心下降,倒下过程中,将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它倒在第二张牌上,这个动能就转移到第二张牌上,第二张牌将第一张牌转移来的动能和自已倒下过程中由本身具有的重力势能转化来的动能之和,再传到第三张牌上......所以每张牌倒下的时候,具有的动能都比前一块牌大,因此它们的速度一个比一个快,也就是说,它们依次推倒的能量一个比一个大。    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家A.怀特海德曾经制用了一组骨牌,共13张,第一张最小。长9.53mm,宽4.76mm,厚1.19mm,还不如小手指甲大.以后每张体扩大1.5倍,这个数据是按照一张骨牌倒下时能推倒一张1.5倍体积的骨牌而选定的.最大的第13张长61mm,宽30.5mm,厚7.6mm,牌面大小接近于扑克牌,厚度相当于扑克牌的20倍.把这套骨牌按适当间距排好,轻轻推倒第一张,必然会波及到第13张.第13张骨牌倒下时释放的能量比第一张牌倒下时整整要扩大20多亿倍.因为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能量是按指数形式增长的.若推倒第一张骨牌要用0.024微焦,倒下的第13张骨牌释放的能量达到51焦。可见多米诺骨牌效应产生的能量的确令人瞠目.    不过A.怀德特毕竟没有制作第32张骨牌,因为它将高达415m,两倍于纽约帝国大厦.如果真有人制作了这样的一套骨牌,那摩天大厦就会在一指之力下被轰然推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11-23 04:23 , Processed in 0.0858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