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岛六弦聊斋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1|回复: 6

寓情于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27 1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两天弹琴的时候,LD总爱在身边偷听!虚言之,没事做,实则是我自从找到了好师父后,琴艺有所上升(见笑,实际上比大家差的十万八千里,自娱自乐。),令LD大人也为之侧目,不过每每听完我一首首练习曲后,总是露出一种难言的遗憾的表情。我诧异的询问,难道是我弹的很差吗?答曰,非也。比以前好多了,就是差了点什么。那为什么?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是:缺少情感,如果一首曲子缺少应有的,内在的情感,就无法充分表达一个曲子的真谛。 其实,这个结论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如果弹琴没有了感情,节奏再正确,也不好听。所以我悟出如果我们要弹好一个曲子,首先要了解一个曲子在描绘什么景况,叙述什么事情,作曲家当时的想法,作曲的用意,然后在演奏的过程中,把自己真正的陶醉到当中,幻想着身处那种境界,才能弹出这个曲子的真实所述。在你沉醉的同时,你也会体会到艺术之美,吉他之美!这种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这才是许许多多吉他手喜爱吉他的原因!
发表于 2003-5-27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LD的意思是不是“老爹”啊? 演奏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表达音乐,没有音乐,演奏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 我这些年虽然不练琴,却能够保持对吉他的热爱,其实就是因为我爱音乐。而回顾当年众多和我一起弹琴的朋友,大多已经完全放弃,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能从音乐中获得某种满足,因此最后也就只能放弃了,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前些日子在聊天室里偶遇maer兄,说起乐感的事情,他说他从小就生活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因此对音乐有很好的把握,他说,培养乐感要从小孩抓起。确实,如果能够为自己或者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那么对音乐的领悟将会变得容易得多。 因此我建议每一位吉他爱好者,每天至少拨出一个小时的时间聆听音乐,不一定要正襟危坐地听,只要能够和音乐保持接触,那么我们将从中受到极大的收获。
 楼主| 发表于 2003-5-27 1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LD=家中领导,你说她是谁?
发表于 2003-5-27 15: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初学乐器的人往往容易把主要精力花在技巧的练习上,这一点无可厚非,也是必要的。但在重视技巧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对音乐情感的追求。 就如读一篇文章,我们要的是“朗诵”,而不是“熟背”。当然,“朗诵”最好具备“熟背”的功底,因此,吃开口饭的人要练习绕口令,弹琴的人要作技巧训练。但绕口令说得好,并不等同于一定有高质量的“朗诵”,“朗诵”需要注意句子与段落的停顿、呼吸(古人称之为“句读”),以及感情投入后对音色的控制等,可以说与诠释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演奏乐器的时候,要随时提醒自己:我是在“朗诵”作品,而不是“熟背”。 好的音乐老师擅长于通过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音乐之外的感觉来体会诠释音乐时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只能是近似的,启发式的,有时不一定很确切,追求的是教学效果。而且这种语言不仅限于文字,有时还包括语音语调,甚至一个表情、一个肢体语言,等等。这可能也是自学与面授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7 15:54:05编辑过]
发表于 2003-5-27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音乐性更多的是一种修养,是个人对音乐甚至是对人生的认识。这一点,老师能够很好的让学生入门,少走些弯路。但更主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培养。老师对音乐性的传授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技巧,对音乐性的技巧。
发表于 2003-5-27 16: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很大程度上和个人的修养或者生活经历有关。很难想象贝多芬会写出像约翰斯特劳斯那般风花雪月的音符,反之亦然。 音乐还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并不是乐理学得好,技术练得高就可以获得音乐。 对于儿童,应该激发他们的音乐想象力,鼓励他们思考想象,最终他们就会将这种自发的想象和他们的生活、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他们自己的音乐观。而音乐感的培养最好从小开始。 上周六,我带孩子到一个朋友的琴行,当这位朋友(傅聪、殷承宗在厦门演奏会的指定钢琴调律师)听到孩子的演奏的时候,不禁赞叹他的音乐灵性。他说,在这个阶段,技术不是重要的,只要方法得当,技术都不是太大问题(吉他技术困扰大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资讯闭塞,大家不知道该如何练习所然),但是如果到了一定岁数如果还不懂得领悟音乐就不行了。 说这件事情不是为了夸我的孩子,而是想通过这个事情说说小孩子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首先,孩子上课的进度是别的孩子的一半,这是我要求他的老师的,我的目的是让他弹好每一首曲子。所谓弹好,就是要让他将每一首曲子的轻重缓急、分句、节奏表达好。我和maer不约而同的都将乐曲具体化为小故事,故事不一定有具体情节,可能只是一个场景。这样孩子比较容易理解,也更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迫于功课压力,我想孩子迟早会放弃练习钢琴(在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下,这是很难避免的),但是我希望他终生热爱音乐,能够享受音乐,这才是终极目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5-27 17:25:2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3-5-27 17: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曾经看过陈志老师和赵长贵老师的教学录像,在他们的教学中,对于每个曲子,他们都会描述一下此曲的意境和表达的感觉,我觉得这个动作在吉他教学中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才可以真正投入的演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Archiver|吉他岛六弦聊斋 |人工智能

GMT+8, 2024-6-24 03:32 , Processed in 0.0377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