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朵 发表于 2005-4-4 23:20:00

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

</B><BR><TABLE width="100%" align=center>
<TBODY><TR><TD vAlign=top><TABLE height=349 cellPadding=2 width=520 background=http://www.yuandi.com/bbs/upload/sf_110_2005225224733.gif border=3>
<TBODY><TR><TD align=right width="100%" height=341>
<TABLE height=422 borderColorDark=#333333 cellPadding=2 width="75%" borderColorLight=#333333 border=1>
<TBODY><TR><TD style="FILTER: Alpha(opacity=100,style=2)" align=middle width=250 background=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mmhH_beethoven_lv.jpg height=300><EMBED align=right src=http://imgfree.21cn.com/free/flash/35.swf width=300 height=250 type=application/octet-stream wmode="transparent" quality="high" ;;></EMBED></TD></TR>
<TR><TD><FONT style="FONT-SIZE: 15pt; FILTER: glow(color=black); WIDTH: 100%; COLOR: #eeeeee;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华文行楷">
<P align=center><B>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降E大调 Op.73)</B></P>
<P align=center>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本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BR><BR>  贝多芬自1808年开始着手创作此曲,并于第二年完成。当时由于拿破仑率领法军占领了维也纳,使得本曲迟迟不能上演。据说在法军四处作乱的时节,贝多芬曾遇见法军军官,他当即握紧拳头,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对于战术也像对对位法一样有深入了解的话,非给你一点颜色看看不可! ”直到1811年,本曲才在德国的莱比锡得以首次公演。当时的音乐杂志《大众音乐报》曾这样评价本曲:“毫无疑问,这是所有已经创作出来的协奏曲中最富创造力、最富想象力和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同时也是在技巧上最为艰深的一部。”</P>
<P align=center>全曲共分三个乐章,其中第二、三乐章连续演奏:</P>
<P align=center><EMBED style="FILTER: xray()" src=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_music/veVv_01_track01.mp3 width=200 height=40 type=audio/mpeg loop="-1" autostart="true" volume="0"></P>
<P align=center>第一乐章 快板,降E大调,4/4拍子,协奏风奏鸣曲形式。 主奏钢琴即以花奏方式弹奏出分解和弦,进而引出了管弦乐部分演奏的乐章主题,非常简洁而又华丽绚烂, 此处可以看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之精致。乐章经过高潮之后,在极强的兴奋状态中结束本乐章。</P>
<P align=center><EMBED style="FILTER: xray()" src=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_music/cU59_01_track02.mp3 width=200 height=40 type=audio/mpeg loop="-1" autostart="false" volume="0"> </P>
<P align=center>第二乐章 稍快一些的慢板,B大调,4/4拍子,自由的变奏曲形式。和传统的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一样,本乐章同为优美的徐缓乐章。乐章的主题似牧歌般悠扬、恬静, 经过管弦乐部分对主题的充分演绎之后,主奏钢琴像编入万千光彩的绵绵音乐一般,持续奏出这一祈祷性的、淳净恬美的主题。</P>
<P align=center><EMBED style="FILTER: xray()" src=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_music/zcV2_01_track03.mp3 width=200 height=40 type=audio/mpeg loop="-1" autostart="false" volume="0"></P>
<P align=center>第三乐章 回旋曲,快板,降E大调,6/8拍子。在第二乐章逐渐减弱之时, 主奏钢琴就开始反复轻轻提示出第三乐章的主题,突然主奏钢琴以爆发般地,以无比猛烈的威力奏出辉煌的主题,标志着全曲进入了第三乐章。旋即由管弦乐对这一主题予以反复。主奏钢琴继而导出曲折的新主题,交响曲和协奏曲交相辉映,手法精致绝伦,充分反映出贝多芬超人的写作技巧。乐章结尾时速度再度转快,作最后冲刺的主奏钢琴猛然跃起,最后由管弦乐部分强而有力地结束全曲。</P></FONT><FONT style="FONT-SIZE: 20pt; FILTER: glow(color=black); WIDTH: 100%; COLOR: #eeeeee;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华文行楷">
<P align=center><B> 吉他岛古典音乐</B></P></FONT></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TD></TR></TBODY></TABLE>
<P><A href="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_music/veVv_01_track01.mp3" target=_blank>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_music/veVv_01_track01.mp3</A> </P>
<P><A href="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_music/cU59_01_track02.mp3" target=_blank>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_music/cU59_01_track02.mp3</A> </P>
<P><A href="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_music/zcV2_01_track03.mp3" target=_blank>http://www.classical.com.cn/forum/attachments_music/zcV2_01_track03.mp3</A> </P><BR></DIV>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8 8:16:51编辑过]

图兰朵 发表于 2005-6-11 16:07:00

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降E大调 Op.73》

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本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8 8:17:42编辑过]

图兰朵 发表于 2005-6-11 16:09:00

</B><BR>贝多芬的头四部钢琴协奏曲在最早演出时,都是由他本人担任独奏。贝多芬最早在维也纳的成功,是以一个演奏他自己作品的音乐家的身份获得的。但到了1809年,完成这部第五钢琴协奏曲时,他的耳聋已使得他无法继续演奏钢琴。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第五协奏曲是他最后一部钢协的原因。<BR>  这部作品完成于1809年,就是奥地利在瓦格兰姆失败的那一年,拿破仑围攻并且占领维也纳的那一年。当市区的炮火轰鸣声响得太甚的时候,贝多芬就跑到他弟弟卡尔的家中,躲到地窖里,用枕头把头捂起来——但这不是因为胆小,而是要保护他的耳朵,以及仅剩下来的一点听觉。不久,拿破仑占领了奥地利的首都,贝多芬表现出极为对抗和愤怒的情绪。一位朋友总见他在一家咖啡馆里对着一个法国军官的背后挥舞着拳头说:“如果我是位将军,并且懂得战略像懂得对位法一样多的话,我会给你们这些家伙点颜色看看。”<BR>  可能因为战争的缘故,这部协奏曲等了两年才首次上演,演出的日期大约是1811年11月28日,有一位叫做斯纳德的人担任独奏,由舒尔兹担任乐队指挥。听众反应非常热烈。德国一家报纸《音乐大公报》在1812年1月欢天喜地地报道说:“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最富于独创性、想象力和最有效果的,但也是现有协奏曲中最难演奏的一部。”三个月以后,2月12日,在维也纳第一次上演的时候,贝多芬委托他的天才学生车尔尼担任独奏,但这次演出未获成功。期刊《女神》的编辑把这次失败归咎于“骄傲的和过分自信的”贝多芬不肯迁就听众的水平。“他只能被一些行家理解和赏识”。然而,我们听到一种传说,并非不足凭信——在维也纳首次演出的听众里,有一位法国军官听了他的音乐后,深受感动,欢呼这部作品是“协奏曲中的皇帝”。现在所熟悉的这个“皇帝”的称呼就来源于此,抑或是早期的出版商和钢琴家所加,我们将永远无法知晓。<BR>
<P>  这首协奏曲的特色是:第一乐章以即兴的钢琴影子作开端,华彩乐段是作者自己写定不让独奏者随意即兴演奏。第二、第三乐章一气呵成,不予间断。</P>
<P>  第一乐章,快板,开始的时候,乐队首先奏出一个强烈的和弦,钢琴随即以即兴式的姿态奏出一串短小精悍、流畅明亮的引子,具有贝多芬特有的刚毅特质。之后,乐队随即奏出庄严而崇高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雍容华丽,热情奔放,尽现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接着仍由乐队奏出活泼的第二主题。这个主题乐观自信,充满欢乐。不久乐队重复一次第一主题之后,又加入新的素材(第三主题)以带引钢琴进入。钢琴进入之后,仍然捕捉第一主题并加以发展。钢琴出神入化的演奏表现出温柔优雅,宁静安详,把呈示部的气氛转变为具有抒情性的特质,极富于感染力。以后乐队有把各个主题予以重复之后,便转入展开部。展开部材料大多来自主题、副题,由于主题、副题非常适合展开,因此组织起来便顺理成章,得心应手。展开部比呈示部活跃得多,在某些部分起到一些对比作用,但又没有失去抒情的素质,显得秀丽而完美。再现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反复。有强烈的和弦和引子反复,然后由乐队奏出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仍然是气象万千和充满活力。但主体、副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浓缩,使乐曲平添了一些匀称美。当乐队重复第一主题之后,迎来了一段简洁而精彩的华彩乐段。这个华彩乐段是贝多芬刻意安排的,并有如下的指示:“不是作为华彩演奏,该乐段与下面互相衔接。”表示这些小节必须遵循速度,华彩乐段的后八节,钢琴以微弱轻巧的音调,引出和衔接乐队的第二主题,轻盈巧妙、高雅欢乐。继而乐队又重复一次第一主题和第三主题,情绪渐渐的趋向于激烈,最后在热潮澎湃的气氛中结束第一乐章。</P>
<P>  第二乐章,稍快的柔板。这个乐章是一首抒情曲。单纯简洁,朴实无华,比第一乐章简短得多。第一乐章有五百七十八小节,而第二乐章只有八十二小节。短小精干,富于抒情性。隐伏于第一乐章的宁静和谐的情调,至此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始时纯弦乐部分以柔弱的音调奏出虔诚庄严的第一段主题,仿佛超脱的心灵,达到了净化后的境界。第一主题终止之后,钢琴马上接入第二主题,并以精炼的手法予以发展。这个主题柔情似水,充满幻想性,使人陶醉于美的遐想。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反复,现在不再是第一段纯弦乐部奏出,而是以钢琴奏出的简单和弦做修饰,使曲调更加抒情优美。第二乐章的结尾,把第三乐章开头第一小节的旋律巧妙地用,不间断地带入第三乐章。</P>
<P>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他是欢乐的、洒脱的,把热情奔放和华丽温柔结合在一起。那些具有民间舞曲特点的节奏和万众欢腾的场面,由独奏乐器和乐队交替奏出,独奏部分不少精彩主题,美妙无比。第一主题首先由钢琴奏出,乐队随即重复第一主题,并加以发展。第二主题是一个具有圆舞曲风格的旋律,显露出载歌载舞的情调,钢琴有机地予以展开,既热烈,又洒脱。其后,钢琴和乐队交替反复第一和第二主题,特别是第一主题曾作多次的反复,欢乐气氛达于顶点,钢琴独奏部分精湛细腻的展开,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惹人喜爱。在乐章的末尾有十小节定音鼓和钢琴独奏的片段,手法颇为别致。然后,钢琴和乐队以雷霆外钧之势,把欢乐推向高潮结束全曲。</P>
<P><A href="http://www.classicaldoor.com/intro/A/a-0005.htm" target=_blank>http://www.classicaldoor.com/intro/A/a-0005.htm</A></P></DIV>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18 8:18:32编辑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贝多芬《第五号钢琴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