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巴赫的无限喜悦
谈巴赫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罗斯特罗波维奇
“现在我得鼓足勇气去灌录巴赫的所有组曲……”
今天介绍给大家的文章似乎和古典吉他本身没有关系,但是,众所周知,巴赫虽然没有为吉他留下任何音符,然而,他的作品改编曲在当今古典吉他的保留曲目中的地位却日显突出,特别是根据他的小提琴、大提琴组曲改编的古典吉他曲。
罗斯特罗波维奇是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提琴大师,他在演绎巴赫方面有着无可争议的权威性。以下这篇文章就是他在第二次灌录巴赫大提琴组曲是写下的,对我们理解巴赫的作品的结构,如何切入巴赫的作品,如何贴近巴赫的作品的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请大家欣赏这篇文章:
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
演绎巴赫时最难达到的是一种必要的平衡,在人的情感(确切如巴赫所属的心)与严肃而深奥的演奏外观之间的平衡。巴赫没有浅薄或不定的情感,没有骤降的愤怒,没有不好的话语和短促的允诺——他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与地球上所有的人,从最北到最南的族群都相通。
巴赫在他的组曲中传达的就是这些基本的情感。它们要求的不只是轻微的探讨,但你却无法自觉地让你的心脱离这个音乐。这是我的演奏必须解决的最大课题。我知道我的演绎并不完美——我们离完美演出巴赫远得很,从许多朋友处我明白我必须找到介于浪漫狂想演绎的巴赫与学院派枯燥之间理想的中介。这很不容易,可想而知。要找到心灵与之回应,而又不矫揉造作与本性的事物是困难的。
大提琴组曲——“来自这个音乐天才的无限喜悦”
这六个组曲的声调色彩:G大调是明亮的色彩;D小调室悲伤而强烈的;C大调是灿烂的;降E大调是庄严、带有不透明浓度的;C小调是一种暗而强烈的颜色;D大调是辉煌的调性,如一束阳光般眩目耀眼。
这些交互作用——贯穿全套组曲发展的方式,给了我对着音乐工作是的独特洞察力。这些组曲提供了很棒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原来为五弦大提琴而作的第六组曲。有人或许会称第一组曲是“青春”的。它的长度最短,而且是大调,其后每一组曲在结构的复杂程度上是递增的,连前奏曲也不例外,直到第六组曲——我认为它是独奏大提琴的“交响曲”——到达了终极的巅峰。依我所见,那些前奏曲便是每个组曲最本质的乐章,他们非常多样且包含了巴赫音乐最深奥的理念。
第一号组曲——“明亮”
如同人单纯的呼吸机构,乐句产生出的能量(吸气)直到它企及某一点时而开始方松(呼气)——一种产生于消退的过程。
巴赫概念中的魅力与辉煌就在于实际上这些前奏曲都不利用旋律这个事实,在那里只有组织、结构与韵律——形式与色彩的鲜明。巴赫不需要旋律,他的作品是以美的概念写成的:干净的组织与音调的色彩。我不喜欢他们很悲剧地企图曲强调一个不存在的旋律,这是个很傻的想法。如果他需要旋律,巴赫自己就可以写出更加无比美丽的旋律。
当一个人可以无休止地去分析巴赫的音乐,你可以分析每个音符、每个乐句、和弦、旋律与对位法——所有音乐提供出的、还有存在于真实声音中的事物。无论如何,我只是希望专注于一些小细节,藉此解释巴赫理念的深度,同时指出这些音乐浑然天成的单纯。(待续)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