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指板在音准和手感方面的改善 (本文為著名吉他製作大師Stenzel先生所作,網友邱巍先生翻譯)
音乐会吉他的发展有过辉煌,但也历经停滞。制作家安东尼奥-托列士(Antonio de Torres)通过不懈努力使吉他成为能登大雅之堂的正规乐器,后来,Santos
Hernandes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西班牙最后一位托列士风格的伟大继承者。再后来,就在Llobet, Pujol和年轻的Segovia在世界吉他舞台上声名鹊起的时候,吉他制作在西班牙却陷入了长期的低靡,当然,这与弗朗哥王朝统治下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
德国的情况也不尽人意:Herrmann Hauser一世去世之后,吉他制作在音色上几乎毫无建树。二战之后,以Robert
Bouchet(后来是Daniel Friedrich)为代表的新生代在巴黎重整旗鼓;70年代出现的“吉他音乐的繁荣”为制作业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西班牙的制琴传统得到发扬广大,而且音乐会吉他的制作也已日趋国际化;80年代,吉他音量增大的趋势初现端倪;今天,吉他演奏家们再也不必为追求音量而付出音色的代价了。
然而,在吉他制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指板设计的问题却被人们长期忽视了,而指板对音准和手感恰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琴弦在很早以前就达到了音准和手感方面的要求,但是,仅仅在几年之前,我还建议那些对吉他音准大为不满(用常规方法调试的
吉他)的演奏者转攻小提琴。这对一名吉他制作家来说是多么悲哀的现实啊!
在指板调整制作中,人们普遍通过计算的方法来划分音品的间距。但是,该方法却无法将下列因素计算在内:当演奏者将弦按向音品时,琴弦的张力实际上变大了,而相应地提高了音高。为对由此造成音准偏差进行修正,乐器制作家们通常会“增加琴弦的长度”,比如,将琴桥后移,以达到降低音高的目的。琴桥后移的距离通过比较空弦音高和第12品音高确定:12品音高应比空弦高8度。但是,这种方法足以
较准其他所有的音高吗?
不幸的是,这种方法对此无能为力。音准偏差如图所示:
图1表示未调整琴桥所可能产生的音高偏差;图2表示经上述调整后所发生的变化:指板顶端和12品附近的结果令人满意,而最大的偏差出现在第5品和指板末端附近。由此可见,上述方法至少不是修正音准的万全之策。
二,在音乐会吉他中,这种“内在结构性”的音准偏差存在于听感范围之内。不幸的是,还有其他的导致音准问题的变数:其中之一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适度的调整(temperated
tuning)本身就寓意着妥协;常规的修正音准的方法未将6根琴弦的不同特性考虑在内,因而无法做到十分准确(除非使用特殊的琴桥,比如电吉他的琴桥);琴弦在受到手指的按压时总会向某个方向上轻微移动;另外,
靠手工标记音品位置并不精确,而昂贵的手工吉他往往是靠人工定音位的。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缺憾,一些小提琴演奏家讥笑吉他演奏家是听力残障的音乐低能儿。如此以来,人们呼吁吉他制作家尽一切力量去克服需要克服的一切,毕竟,吉他演奏家除了调调琴弦和正确运指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改善音准的妙药了。
另外,听觉感受到的和声的不和谐程度还取决于吉他可闻泛音的水平,这与两件乐器演奏的音程有很大不同。构成音程的两个音的泛音越强烈越丰富,该音程的可辨性就越高。另外,音品位置的改变对泛音的影响大于对基本频率的影响。在其他的因素当中,琴弦的材料决定其被按压时音调变高的程度。当然,在这一点上,音乐会吉他用的尼龙弦比金属弦更不容易出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尼龙弦距指板相对较高。
由此,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材质不同(低音弦有缠绕),6根弦的响应有所不同;而且不同品牌琴弦的响应也是有差别的。
在讨论了上述所有困难之后,让我们再次回到最初的话头:常规的修正方式能够保证指板顶端和12品附近的音准,但是不能解决全部的音准调校问题。只有在每个音品的位置都经过单独计算单独调整的情况下,上述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其中的因素(前有讲述)包括:弦到音品的距离,以及弦的材料和成份。(待續)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