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o
Aussel
年轻的古典吉他演奏大师罗伯托奥塞尔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若斯爱利斯,他7岁开始学习古典吉他,六年之后就举办了第一场个人演奏会。1975年,他赢得了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吉他比赛—巴黎国际吉他大赛的冠军,此外,他还获得“Porto
Alegre(巴西)” 以及“Caracas(委内瑞拉)”两个吉他大赛的冠军。
奥塞尔非常关注同时代人的音乐作品,在这个领域他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很多著名的作曲家都作曲题献给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Marius
Constant, Francis Kleynjans, Astor Piazzolla, Francis Schwartz,
Jose Luis Campana , Raoul Maldonado等。他也曾经师从著名的古典吉他大师阿贝尔
卡雷巴洛
和他年龄相仿并同样取得很高艺术成就的大卫罗素以及巴鲁埃科相比,奥赛尔的演奏风格更加大气奔放,但是在表达一些细腻的乐思时也显得非常有修养,沉稳内敛,富有感染力。其音色也相当独特,相比大卫可能会觉得比较粗糙(相对而言),但是这种音色却非常适合演绎现代作品。
在这张《20世纪音乐》专辑里,收录了众多20世纪著名吉他大师的作品,曲目如下:
Francis
Kleynjans: A L’aube du dernier jour
1,
Attente
2,Aube
Manuel Ponce
3,Campo
4,Copla-Fiesta
Alexandre
Tansman
5-9, Cavatina
Suite
Rodrigo
10,En los
trigales
11,Fandango
Alberto Ginastera
12-14, Sonata Op.47
这里要特别推荐的是法国吉他演奏家作曲家题献给奥塞尔的作品”A L’aube
du Dernier jour” ,意思是“最后一天的拂晓”。这首作品赢得了法国广播电台第22届国际作曲比赛的第一名。这首作品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待”,是一首简短的前奏曲,表达一个苦闷的男人独自一人呆在监牢里,在等待着黎明(这对他意味着死亡)的到来,墙上的时钟“tick-tock”的响着,吉他用闷弦奏法模仿“tick-tock”的声音作为一个动机贯穿着首前奏曲。终于,时钟打响了六响,黎明到了,监牢的门被打开了,乐曲进入了第二部分“黎明”。
这部分由四个音的固定音型构成动机,这个音型蕴含着不祥的因素,使听众感到一种莫名的紧张。同时乐曲中还有乐段似乎是这个人在行走过程中回想起往日的一些情景,乐曲在这个时候有短暂的平和,但是,这种平和并不是绝对的,那四个“不祥”的音不断干扰着回忆,最终粗暴地将它打断。伴随着一声枪响,乐曲结束。中国人对死亡有一种恐惧感,因此在艺术作品中鲜有直接描写刻画死亡的,但是在西方艺术领域,死亡和爱情等主体一样,都是艺术家们乐于揭示的主题。
此外,汤斯曼的《卡伐蒂娜》组曲的演绎也可圈可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将塞戈维亚的版本拿来和这个版本作一个比较,我个人比较倾向奥塞尔的演绎。而罗德里戈的两首小品,或许由于已经听了太多好版本的缘故了吧,没有发现什么亮点,但是还是不失为一个优秀的版本。
最后的奏鸣曲是阿根廷作曲家Alberto Ginastera为吉他创作的唯一作品,他在这部作品里运用了大量的特殊奏法,比如刮弦(在低音弦的缠线上刮奏)、打击面板、拉弦垂直打品等,有并且运用了大量的不谐和和弦。有一些技巧的应用在其他作品中很罕见。
这张唱片的编号:GHA 126.007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